一根银针治百病,岐伯医风飘五洲中医针

文章来源:窦性心动过缓   发布时间:2020-10-14 17:54:50   点击数:
  

研习中医针灸,开启健康生活!

  

01

针灸发展简史

针灸历史悠久,据考证,针灸疗法大约产生于距今年到年的新石器时代,针灸疗法包括针法和灸法,古书里记载的一些关于针灸起源的传说,都指向这个时期。  

“太嗥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帝王世纪》

“太嗥伏羲氏,尝草治砭,以制民疾。”——《路史》

“美痍不如恶石。”——《左传》,

针刺疗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也可以从原始的针刺工具加以论证,距今多年以前的古书中,经常提到原始的针刺工具是石器,称为“砭石”。“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山海经》,“制砭石之小大。”——《素问·宝命全形论》“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

灸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人类学会用火之后。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蟎。故灸蟎者,亦从北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

这段记载,说明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环境中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生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症,非常适于热疗。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发明了灸法和热熨疗法。

02

针灸的传承

战国至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各种学术思想的进步以及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促使了针灸学从实践经验向理论高度的深化。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竹针发展到了金属针,从而扩大了针灸疗法的适应范围。

《黄帝内经》对经络学说尤有精辟的论述,不但对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所络脏腑及其所主病证均有明确记载,而且对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走向、分布、功能以及与经络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均有记叙。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灵枢》

隋至初唐时期的名医甄权和孙思邈,都精通中医各科。孙思邈撰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书,首载阿是穴法和指寸法,广泛地收入了前代各家的针灸临床经验,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

“其中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备急千金要方》

宋金元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文献的积累,加快了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进程。著名的针灸学家王惟一,在北宋政府支持下,重新考订厘正了个腧穴的位置及所属经脉,增补了腧穴的主治病证,于公元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雕印刻碑,由政府颁行。公元年,王惟一设计的两具铜人模型制成,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至今仍作为教学和考试针灸师之用。

明时期针灸学术发展到高潮,名家更多,研究的问题也更加深入和广泛。明代初期的陈会、中期的凌云、后期的杨继洲,都是名盛华夏的针灸学家,对针灸学术发展颇有影响。开始出现的艾卷灸法,后来发展为加进药物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对于历代不属于经穴的针灸部位进行了整理,并在腧穴里列出“奇穴”这个类别。

“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致令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针灸大成》

从清初到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时期,医者重药而轻针,针灸逐渐转入低潮。公元年,清王朝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理由,医院停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

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西医得到较快发展,中医受到很大冲击,针灸更是受到严重挫折。但是由于广大群众相信并且欢迎针灸治病,所以针灸在民间继续流传。许多针灸医生为了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成立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函授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03

针灸的发展

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就已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家。朝鲜在新罗王朝时就设有针博士。公元年,我国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皇,同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针灸甲乙经》等医书东渡日本。公元年,日本颁布大宝律令,仿我国唐朝的医学教育制度,开设针灸专业。

针灸传入欧洲是从公元17世纪开始的,法国成为欧洲传播针灸学术的主要国家。年,哈尔文的《中医秘典》在法国出版,之后针灸开始用于临床,19世纪初,欧美等国家开始使用针灸。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华文化魅力的显现,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取法自然为特色的中国传统医学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exm.com/bzzs/10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