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这样调理好了他多年的心律不齐

文章来源:窦性心动过缓   发布时间:2019-1-31 16:47:41   点击数:
  

赵某某,男,37岁,支气管喘息,继发肺原性心脏病。心律不齐,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及不规则传导阻滞。隅因一次走行十余里后病情恶化,心动心悸,心率次/分,心前区有空虚无物感,气不接续,全身浮肿,出现心衰。另有一种特异体征,即每当夜半前后,先是舌根僵硬,继而舌下有大量流液涌出,有如饮冷开水一样,如咽下稍有缓慢,即自口边溢出。发作时全身不能动弹,有如虚脱,约六七分钟即停止,已连续八天,以前病情恶化也有过此种现象。

其灸治过程如下:

第一次吹灸左中冲,灸感如一线自中指背上传。至腕即进入手少阳经,在上肢外方自腋下入胸,先扩散成片,最后缩小集中在心前区。热感强大,心区以外无感应。至感应消失后停灸,胸部宽畅。下午吹灸右中冲,感应一如左侧。当夜舌根未发硬,口水未涌出。

第二次吹灸左少冲,灸感仍呈线状沿手少阴经前进,入胸后各种感应均如前。下午吹灸小指尖,路径与感应均一如左侧。夜间舌未发硬,水未涌出。

第三次吹灸左少商,灸感沿手太阴经入胸,各种感应同前。下午未续灸,夜间舌又发硬,水又涌出。

第四次吹灸左中趾尖,灸感由足背进入足阳明经而上行,自腋前线入胸,感应同前。下午吹灸右中趾尖,路径及感应均与左侧相同。浮肿开始消退,精神及食欲均有好转。夜间舌不硬,水不涌。

第五次上午吹灸左涌泉,灸感自足底直至足跟,过内踝后方上行,过膝关节即转至大腿外侧,由臀经足太阳第一行而入心。各种感应同前。下午吹灸右小趾内侧,灸感自小趾背即转入足太阳经仍由足太阳第一行入心。各种感应同前。症状进一步改善。

第六次上午吹灸左隐白,下午吹灸右拇指尖,其感传路径基本上是自足太阴经入胸。已恢复至发作前状态,其后又任取其中之一,续灸10次,病情稳定乃停灸。

于心律不齐及其他病例中,在一侧施灸时,可使对侧相同的经穴同时也发生同感反应,出现双侧循经感传的作用。甚至对侧的同感反应可比灸侧为强,双侧感传可以同时到达患处而发生一次感应过程。

心律不齐,在传统中医穴里,属于“心悸”的范畴,包括“惊悸”和“怔仲”。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

在中老年人当中,心律不齐比较常见,大多数心律失常的人自己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也有一部分人本身并没有器质性病变。有的时候像剧烈运动、情绪过于激动、吸烟、饮酒等也会引起心率时常,如果是外因引起的,停止做这些事情即可慢慢缓解。但是如果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实质性病变引起的心律失常,就要高度重视,需要积极治疗。

本病重在养心安神,也可通过艾灸心经和心包经上的穴位,再加上几个基础穴(提升免疫力),从而达到调理心脏的目的。

心律不齐的取穴方法

一、3大基础穴位

基础穴可以提升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身体素质好了,自然疾病也就远离了。

1、关元穴

取穴方法: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关元穴在脐下3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丹田,是人体真气、元气生发的地方。

2、足三里穴

取穴方法:足三里的位置是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在足三里处取穴的时候可以将除了大拇指之外的其余四指一起放在膝眼下,然后在四指的边缘再量一横指就是人体的足三里穴位的所在之地。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起到补脾健胃,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3、中脘穴

取穴方法: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中医认为,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中脘,任脉腧穴,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脘的作用可以总结为健脾和胃,通腑降气。中焦通了,脾胃好了,身体自然就好了。

二、心包经、心经上重要穴位

1、内关穴:心包经之络穴

取穴方法: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或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很明显,它是守护心脏的一个重要关口。因此,经常艾灸内关穴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2、神门穴: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患者采用正坐,仰掌的取穴姿势,神门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中医有说:五脏有疾取其原,当你不好找穴位首先要找的就是原穴。

3、大陵穴:心包经之原穴

取穴方法:大陵穴位于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仰掌取穴。

大陵穴可以去心火而生脾土,最能泻火祛湿了。

4、少府穴:心经之荥穴

取穴方法:少府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到处是穴。

少府穴为心经的荥穴,荥穴泄热的功效明显,故可治心慌、胸痛等心脏疾病。

5、郄门穴:心包经之郄穴

取穴方法:仰掌,微屈腕,在腕横纹上5寸,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郄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6、心俞穴:心疾之腧穴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取穴时患者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心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左右约1.5寸)。

心俞穴是心脏之气输注之处,是治心疾之重要腧穴。

7、公孙穴:脾经之络穴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大趾内侧后方,距太白l寸处取穴;或沿太白向后推至一凹陷,即为本穴。

公孙穴是脾经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它就像一位将军指挥着四方,通过按揉公孙穴就能调动全身。心脏不好的人如果按揉公孙穴,能够健脾生血,调节气血的盛衰,活血益气,让原本气血不足的心脏气血运行顺畅,维持心神安宁。

具体施灸方法:以上穴位每日2-3穴轮流艾灸,使用悬灸或者艾灸盒施灸,每穴艾灸时间为5-10分钟,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THEEND-

u

大道至简品质至上

匠心做事坦荡做人

赞赏

长按







































哪里能根治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外用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exm.com/bzzs/9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