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4倍。对于运动过程中发生猝死是一个可防、可控的过程,如何解读运动员长期训练后生理性的心电图改变还是心脏病理性异常具有现实的意义。越来越多的群众性或者学生的体育赛事,比如马拉松、足球等体育比赛项目,要求赛前心电图筛查,正确解读并判断运动员心电图正常需要有据可依的标准,既保证运动安全又防止不必要的二次评估。在大样本调查,并有可靠的比较低的假阳性率的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发表的《运动员心电图解释的国际专家建议解读》一文,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对于运动员心电图的正常范围、临界指标和异常心电图做了详细而明确的界定,另一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后续评估指导建议。
一、运动员正常心电图
运动员正常心电图可见9项心电图改变,包括:单纯QRS电压增加达到左心室或者右心室肥厚的标准、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有ST抬高的早期复极化、黑人运动员伴有ST段抬高的V1-V4T波倒置、16岁以下青少年V1-V3T波倒置、窦性心动过缓或显著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异位心房节律或交界性逸搏心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这些改变是运动员进行常规训练,每周4小时的强化体能训练后的生理性改变,表现为独特的心腔扩大和迷走神经功能增强。
??与以往不同的是单列了黑人运动员伴有ST段抬高的V1-V4T波倒置(见图1)、16岁以下青少年V1-V3T波倒置(见图2),降低了假阳性率。对于异位心房节律或交界性逸搏心律也进行了定义:低位心房节律是与窦性P波相比,P波是不同的形态,例如下壁导联中的负向P波。交界性逸搏心律是指静息状态下,QRS频率比P波频率或窦性心率快,且通常小于次/分钟,没有基础QRS波群异常者QRS波群较窄(见图3)。如果进行运动时,心率增快,上述心电图改变消失。
运动员正常心电图定义(见图4)。
图1?黑人运动员伴有ST段抬高的V1-V4T波倒置
图2?16岁以下青少年V1-V3T波倒置
图3?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心律
图4?运动员正常心电图定义
二、运动员临界心电图
运动员临界心电图可有5项心电图改变,包括:电轴左轴、左心房扩大、电轴右轴、右心房扩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单独出现1项心电图改变,可以继续训练或参加比赛;同时出现2项心电图改变要进行风险评估后再确定是否可以继续训练或参加比赛。新的解读明确了运动员临界心电图的评估标准,易于临床应用。
运动员临界心电图定义(见图5)。
图5运动员临界心电图定义
三、运动员异常心电图
运动员异常心电图可有16项改变,包括:T波倒置(两个相邻导联的T波倒置≥0.1mV)、ST段压低(≥0.05mV)、病理性Q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ms的室内传导阻滞、Epsilon波、心室预激波、QT间期延长(QTc≥ms)、BrugadaI型心电图波型、30次/分的显著窦性心动过缓、PR间期延长≥ms、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次/10秒心电图有频发室性早搏、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
??运动员异常心电图定义(见图6)。
图6?运动员异常心电图定义
四、进一步风险评估建议
如果属于运动员正常心电图,不需要评估;如果是临界心电图只有单独一项特征改变,也不需要进行评估,但是具有2项及2项以上特征表现就要进一步评估;如果是异常心电图,只有1项出现就需要进一步评估了。对于12-35岁年轻的运动员,猝死主要的原因与遗传性、结构性心血管疾病和心电疾病相关,比如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左室致密化不全、长QT综合征等。心电图可以发现疾病证据或者提供线索,经过20多年的研究,已经使心电图评估的假阳性率从40%下降至5%。心电图发现这些疾病的蛛丝马迹后,进一步通过临床存在头晕、胸闷等症状、通过体检和个人史、家族史问卷,以及其它辅助生化检查和超声、CT、核磁共振等影像的检查,明确病因。处于临界状态或者在灰色地带的情况,要定期复查。特别注意:如果有心脏相关症状、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或者早发性猝死的家族史,即使心电图正常也要进一步评估风险。流程(见图7)。
图7?运动员心电图进一步评估流程
专家简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国际动态心电图学会常委,中国心律与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脏监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电学专委会常委,山西基层卫生远程心脏监护专委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心电医师分会会长,山西省医学会心电信息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实用心电学杂志》副主编。
开展了心血管疾病风险预警心电图指标系列研究,建立了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图库,开展了社区心电图流行病调查,推广远程心电监测技术及智能移动心电和血压健康自助管理,参与了中国远程心电监测专家共识起草发布和中国心电图危急值专家共识制定工作;
承担和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科技厅立项资助科研项目10项,获科技进步奖5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百余篇,主编、参编了学术专著30部;多次参加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并做大会发言,获医学专利4项,获“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和“中国心电突出贡献奖”。
本月重点推荐
心血管学术会议年历一览
血管病学术会议年历一览
会员活动:免费领取新年大礼包
盘点与展望——年度学术荟萃今日上线
往期回顾
★学术荟萃丨杨杰孚:中国心衰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学术荟萃丨刘斌:ECMO在CHIP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学术荟萃丨张志仁:肿瘤心脏病学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霍勇:中国胸痛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
★学术荟萃丨李为民:对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历史进程的思考
★学术荟萃丨徐亚伟:人工智能与心脏康复
★韩雅玲:ACS抗血小板“降阶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学术荟萃丨傅向华:早期规范使用肝素,提高STEMI救治效果
★学术荟萃丨曾定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新概念与最新进展
推荐阅读王红宇:远程心电监护在心脏康复运动中的研究及未来挑战
王红宇:无创性心电技术预测心脏性猝死的作用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