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家常采用温阳利水、益气活血、滋阴养血等法辨治心律失常,在实际临床中,心律失常患者常常几种证型相兼出现,且病位涉及多脏多腑,病性也常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素问·调经论》认为:“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张景岳曰:“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欲查虚实,不逾脉息……虚实之要,莫逃乎脉。”治疗心律失常,应当重视脉诊,虚实病机当从脉而辨,进而指导临床用药。
胸痹案(肝郁气滞,心脉痹阻)
吴某,男,54岁,年3月19日初诊。主诉:胸憋胸闷3年余,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三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胸闷、善太息,多于夜间发作,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此后三年间,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曾多次服用中药汤剂效果不佳。1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未系统治疗。刻下:胸闷胸憋,每天凌晨1~4时憋醒,夜间烦躁焦虑易怒、右侧耳鸣,晨起口苦,牙龈出血,大便日一二次,多不成形。血压/60mmHg(1mmHg=0.kPa)。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过缓,心率47次/分。
舌脉:脉左反关,右沉弦缓,沉取重按有力,舌淡红,苔薄白。
在沉缓或沉迟的基础上,往往沉取重按有力,甚至有弦滑、涌动之意,并非都为虚证。虑其多因气滞、痰湿、瘀血,甚至邪热壅滞,阻滞脉道,气机不畅,心血闭阻,脉气不得接续所致,而见沉迟而缓的脉象表现。
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中医诊断为胸痹,辨证分型属肝郁气滞,心脉痹阻。治疗法则:疏肝解郁,宁心复脉。方药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g,黄芩6g,党参10g,清半夏6g,郁金15g,石菖蒲15g,合欢皮30g,百合30g,龙骨(先煎)20g,牡蛎(先煎)20g,薤白10g,苦杏仁10g,茯苓10g,炒白术10g,车前子(包)15g,泽泻15g,丹参10g,鸡血藤15g。7剂,水煎早晚分服。
年3月26日二诊:药后夜间1~4时仍醒,但胸憋减轻,晨起口苦、夜间右侧耳鸣仍在,夜间烦躁时作,大便日一次,不成形;血压/60mmHg,脉搏62次/分;脉右沉弦缓,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去苦杏仁,加重药量者:党参20g,石菖蒲20g,茯苓20g,炒白术20g,龙骨30g,牡蛎30g,鸡血藤30g。6剂。
年4月9日三诊:夜间1~4时仍醒,但无胸憋发作,晨起口苦、夜间耳鸣继减,夜间烦躁去,寐浅易醒,大便日一次,较前成形;血压(~)/60mmHg,脉搏65次/分;脉右沉弦缓,舌淡红,苔薄白。上方继用,加量药味:党参30g,黄芩8g,茯苓30g。5剂。药后电话复诊,夜间已无憋醒症状,仅寐浅,晨起偶有口苦,耳鸣在。
按:患者以夜间胸部憋闷为主要表现,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过缓,心率47次/分,中医诊断为胸痹。脉象:脉左反关,右沉弦缓,但沉取重按有力,根据“沉取有力为之实”的平脉辨证原则,首先判定其病机当为实证。再根据其症状表现:患者凌晨1~4时憋醒,根据子午流注学说,丑时乃肝经当令之时,加之患者烦躁焦虑、耳鸣口苦,符合《伤寒论》第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的经典理论,故主要病变脏腑在肝。患者于春季发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倶生,万物以荣”,《素问·宝命全形论》亦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人体之气自当顺应四时之气,春季之时人体之阳气升,肝气旺盛而升发,气血充盈,顺应春气,所以本案患者脉象出现弦脉,这也符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四时脉象特点,所以治疗上当从肝经论治。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本案患者肝气郁滞日久,不能行血,血留成瘀,瘀血痹阻心脉,心胸不畅,出现胸闷胸憋之症;烦躁易怒、善太息,为肝郁气滞,肝气失于条达的表现;耳鸣口苦,乃肝经循行所过之处的病理表现;肝郁化火,火热循经上炎,热迫血行,血溢脉外,则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肝强脾弱,土虚木乘,脾虚运化失司,水湿运化不力,则大便次数增多,便质不成形。综合以上,诸症皆因肝气郁滞而引发,主要病位在肝,涉及心、脾二脏。辨证为肝郁气滞、心脉痹阻,治疗上以顺气当先,予以疏肝解郁、宁心复脉之法。方选小柴胡汤,取其疏肝行气、和解少阳之义,再视其兼证灵活加减。其中石菖蒲、郁金疏肝行气、清心宁神;合欢皮、百合解郁清心安神;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薤白、苦杏仁辛开苦降,理气宽胸;茯苓、炒白术健脾止泻;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利小便而实大便;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处方进退,共服月余,诸症平。
心悸案(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王某,女,73岁,年1月6日初诊。主诉:心悸30年,加重10天。现病史:患者30年前出现阵发性心悸,心中时时“落空感”,自感蹲下会缓解,医院诊断为“心房纤颤”。30年来患者时有阵发性心悸,曾间断服用倍他乐克及中药汤剂治疗(具体不详)。10天前因烧心胃胀自服莫沙必利和雷贝拉唑,1周后烧心胃胀症状稍有改善,自觉心悸、心中“落空感”加重,蹲下不缓解,自服心宝丸后不缓解。
现主症:心悸,胸闷,乏力,气短,舌有麻辣感,烦躁易怒,时有头晕恶心,寐差,入睡难易醒,醒后有躁热出汗,大便急迫不成形,日一次。舌脉: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缓,沉取重按无力。
初见患者,闻及症状:心悸、胸闷、烦躁易怒、寐差、躁热出汗、舌淡红苔薄黄腻,未经熟虑,粗略地认为乃一派痰热扰心之象,认为理当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之法,予以黄连温胆汤类治之。拂其脉,发现其弦滑脉象之中,沉取重按确有不足,基于“沉取无力辨证为虚”的原则,判定其病机为虚证。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心房纤颤。中医诊断为心悸,辨证分型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疗法则: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药四君子汤加味: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炙甘草6g,五爪龙30g,鸡血藤15g,首乌藤15g,陈皮6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山药15g,鸡内金10g,柴胡8g,清半夏6g,芦根15g,蜜枇杷叶10g,百合30g,石菖蒲10g,远志10g。5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
年1月11日二诊:服上方后,心中“落空感”未作,心悸偶作,胸闷减轻,周身乏力减轻,舌头麻辣感减轻,偶有头晕恶心,入睡难减轻,仍易醒,醒后躁热出汗,急躁易怒症状减轻,大便日一次,不成形。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62次/分,正常心电图。舌淡红苔薄微黄,脉滑。上方7剂,续服。
年1月20日三诊:患者心悸、心中“落空感”未作,偶有胸闷,体力有增,舌尖麻辣感消失,头晕恶心消失,纳食增加,偶有上楼活动后气短,入睡可,夜间躁热出汗消失,急躁易怒症状未作,大便日一行,已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患者症状好转,暂停中药汤剂,随诊。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心悸日久反复不愈,伴有气短、乏力、胸闷、头晕,为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之症;脾虚则肝旺,肝气郁滞,日久化热,则有烦躁易怒,入睡难,躁热出汗;脾胃亏虚,胃气上逆,出现恶心;脾主运化,脾虚水液运化失司,出现大便急迫不成形的表现;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失濡养,出现舌“麻辣感”等味觉异常表现。辨证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并在处方组成中加入疏肝理气药味,寓有“扶脾抑肝”之义。方选四君子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五爪龙即南芪,清补气血,补益同时兼可清热;柴胡、清半夏调和肝脾,和解少阳;鸡血藤、首乌藤养血活血通络;陈皮、焦三仙、山药、鸡内金健脾燥湿,理气助运;芦根、枇杷叶清热生津,降逆止呕;百合、石菖蒲、远志解郁清心安神。证为虚”的原则,判定其病机为虚证。
好消息
即日起在古今医案云平台端内注册的用户
可享受30天的免费试用
更多内容
请扫描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