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虽古,其效尤彰读毛进军老师经方活用

文章来源:窦性心动过缓   发布时间:2021-3-21 21:58:46   点击数:
  

经方虽古,其效尤彰

——读毛进军老师《经方活用心法》

文/陈萌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上海书城医学专区的书架上,惊喜的发现毛进军老师的《经方活用心法》再次加印发行了。前些时候我还在各种购书网站上搜罗这本书,以几倍于原书定价的价格买了几本作为“珍藏”,看到这本新印的小书,毫不犹豫的再次买下,在国庆节期间再次读完了此书。时隔多年,这本只有多页、17.4万字的小书,依然给我了很大震撼——我依然记得,在5幢8号宿舍的床头灯下,第一次读到此书时的感慨与欣喜。年夏天,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经方暑期学校,我终于见到了毛进军老师本尊,也亲临现场听到毛进军老师的讲座,讲座后还有幸陪毛老师共进晚餐,在他下榻的酒店房间畅谈2小时,还目睹了他为登门求诊病人遣方处药的过程,这都证实了毛老师是当今中国中医界的“实力担当”的“传言”——确实名不虚传。话说回来,如果一定要选择一本对我学习中医、经方入门产生重大影响的好书,毛老师的这本《经方活用心法》一定在候选之列。读后意犹未尽,产生了写一篇“书评”的冲动,于是不揣冒昧,尝试用我简陋的文笔和浅薄的学识,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一)内容概说

《经方活用心法》出版于年,是毛进军老师问世的第一本著作。全书分八章。

第一章为作者对学习经方提高中医疗效的思考。作者认为,“临证活用经方辨治,不论是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危重病症(证),确能做到疗效快捷,简便验廉,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疑难病症,有时西医处理都比较棘手的病症,如难治性心力衰竭、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顽固性心源性或肾源性水肿、肺心病、中风后遗症、急慢性肝病、风湿病、肿瘤合肿瘤放化疗副作用的治疗等,中医辨治不论从疗效上还是从医疗费用上,相对于西医来说,都有很大的优势。”(说实话,读到这一段话,心里不免惭愧,不仅自己没有底气讲出这番话,在现实中也没有看到有哪位中医敢说出并达到这个程度。)至于中医阵地萎缩、日渐不敌西医,且质疑并诽谤中医者大有人在的原因,作者认为首先是不中式经典理论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习和应用;第二是真正懂得经典理论、明白《伤寒杂病论》精髓、圆通运用经方的中医太少了。而“中医的精髓在于经方,中医的振兴在于经方,中医要想治好或/和攻克疑难急危重症,非经方不可,学好用好经方,才是中医的根本。”“谁重视经典,谁下苦功夫研读并不断地践行经典,并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创新,谁就能将中医发扬光大。真正做到效如桴鼓,济世救人。”近年来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经方不可谓不热,但平时看到一些处方,经方的比例并没有随着经方热潮的掀起而多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学用经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像作者这样“活用经方”了。而如何“活用经方”?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也即如何研读学习《伤寒杂病论》的方法:首先要抛开历代注家之个人只见,熟读背诵原文,不仅要熟记条文,更重要的是弄明白《伤寒论》之法度、经方之内涵,让《伤寒杂病论》彻底揉进你的头脑,直接领会和汲取仲景原汁原味的思维程式,这就牢牢掌握了活用经方的核心和灵魂。二是临证要全面考量,谨守病机,遣方用药既不离开常规常法,又不要过于拘泥,套方套药。简单来说,学好经方最重要是熟读原文、熟记方药,临证用药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以笔者的观察,这两条规律应该是众多名家的基本核心共识。作者为医院的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接受过正规的现代医学教育,西医西药不可能不懂也不可能不用,和我们一样面对的当然也是现代疾病,面对症状多端、多重复杂的现代疾病,应该如何把握?如何遣方用药?作者认为现代疾病往往以合病、并病较为多见,要考虑全面,执一方而不能概完全,而要根据证灵活合方并治,全方位施方,多靶点用药,这样更能提高整体疗效。所以作者在胡希恕先生“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合方治是活用经方的关键。”这本书的绝大多数案例,都是使用合方辨治,这是符合临床事实的。

第二章经方及经方溯源。经方,有广义狭义之分。本书所谈经方乃至我们平时所讲的经方,应属于“狭义”经方的范围,即收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方剂。至于经方乃至中药是如何治病的,《汉书·艺文志》关于经方的论述相当精辟:“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第三章六经辨证新论。作者推崇胡希恕先生关于六经病位、病性、病势的观点,也认同《伤寒论》承自《汤液经法》而有别于《内经》、《伤寒论》六经实质源于八纲的观点。但作者好像没有像胡希恕及其弟子那样直白的把《伤寒论》《内经》割裂开来,来了一个小小的“折衷”:“作者认为,《伤寒论》的六经理论,是以《内经》有关‘六经’理论为启迪,创新和发展了《内经》的‘六经’理论;《伤寒论》的经方及阴阳辨治法则继承了《汤液经法》,但补充和完善了《汤液经法》的阴阳论治理论。”所以“《伤寒论》是集《内经》和《汤液经法》之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经反复验证而形成的一个近乎完美的六经阴阳辨证论治理论,这个六经辨证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实际上,六经就是指疾病由浅入深的六个不同病理阶段,它是后世八纲辨证的基础,伤寒六经如同江河,亘古不变,然其辨证不越八纲。”“不论什么病,而患病的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则不出于三阳三阴。”

第四章辨方证。经方是精华,方证是规范。辨方证便是辨识这种规范,就是“辨六经之证而准确地选用某方的指征和证据”,会辨方证是活用经方的首要条件。毛老师用简洁的文字对孙思邈、朱肱、喻嘉言、柯韵伯、徐灵胎、陈修园、吉益东洞、胡希恕、刘渡舟等中外历代名医关于方证的论述进行了介绍,从古人留下的浩瀚文字中提取出其核心观点,这是非常不容易也是相当见功底的工作。本章最后作者列举了8则医案,介绍六经方证辨析方法。听说毛老师为了研究经方,曾有两年时间,每逢周末关掉手机,闭门不出,把自己反锁在书房里一坐就是一天。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五章经方辨治要诀。俗话说,不读张仲景,辨证无要领;不读伤寒论,下手没分寸;不读本草经,用药总不应。作者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总结了活用经方的要诀:明辨六经,顾及兼证,重视两本,方证对应,据机合方,药参神农。作者受胡老启发,总结了“水、湿、痰、饮、郁、瘀、积、痞”八证(兼证)理念,并详细介绍了水湿痰饮、瘀血、痞等证及常用对应方剂,并以典型医案作为示范,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验证,接地气。作者在几年前的全国经方论坛曾经以此为纲展开了详细讲解,读来很“过瘾”,感兴趣者不妨找来一读。

第六章经方辨治重在扶正。《伤寒论》主旨就是扶阳气、存津液、保胃气,扶正亦是这三大法。分2节论述,第一节扶阳气(先天之本),第二节保胃气(后天之本)。每节附验案1-2则,尤其是治疗重度贫血、呕血案例,针药并用,层层叠进,十分精彩。然因“存津液”也是扶正的重要一环,如果能单列详述“存津液”之法及验案,则更完整更有说服力。

第七章活用经方,应学好《神农本草经》。作者认为《神农本草经》应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齐名并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伤寒杂病论》与《本经》成书年代基本相同,《伤寒》所用药物绝大多数是本于《本经》的。《本经》中记叙的药物分类、四气五味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组方用药的基础。《伤寒杂病论》组方用药的本义、剂型的确立、毒性药物的运用以及服药时间等,对《本经》的理论进行了具体化,扩大了经方的应用范围,对《本经》所载药物的具体运用上不仅继承,而且多有创新和发挥,如对桂枝、芍药、甘草、附子、半夏、大黄、人参等药物功效的继承和拓展应用,使之更切合临床实际。第二节以《本经》为基础,对部分重要经方(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三承气汤、理中丸、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乌梅丸)药效进行解析。第三第四节对细辛用量、附子半夏合用(“十八反”“十九畏”)两个中医学界争鸣不断的重大问题(也是长期束缚当代中医思想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剖析,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也长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exm.com/bzzs/11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