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第七章第三节缺氧时机体的

文章来源:窦性心动过缓   发布时间:2020-11-5 23:43:48   点击数: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既有代偿性反应,也有损伤性反应,有时两者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反应程度的不同。例如,平原人进入高原后红细胞生成增多,有利于提高对氧的运输能力,是一种代偿反应。但如果红细胞过度增多则可因血液黏滞度增大引起微循环障碍,反而加重组织、细胞缺氧,成为一种损伤性反应。轻度缺氧主要引起机体代偿性反应,严重缺氧而机体代偿不全时,可导致各系统出现功能代谢障碍,引起组织细胞损伤。急性缺氧时机体往往来不及充分发挥代偿作用,容易出现损伤性变化。例如,快速进入海拔m以上高原,容易发生急性高原病,而缓慢阶梯式进入同等海拔高原者,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各种类型的缺氧所引起的变化既相似,又不同。下面以低张性缺氧为例说明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一)肺通气量增大

PaO2降低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增加,称为低氧通气反应(HVR),这是对急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其意义在于:①呼吸加深加快可把原来未参与换气的肺泡调动起来,增大呼吸面积,提高氧的弥散;②呼吸深快时胸廓活动幅度增大,胸腔负压增加,促进静脉回流,回心血量增多,促使肺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有利于气体在肺内的交换和氧在血液的运输。

低氧通气反应的强度与缺氧程度和缺氧持续的时间有关。平原人进入高原后,肺通气量立即增加,4~7天后达到高峰,久居高原后,由于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氧的敏感性降低,通气反应逐渐减弱,肺通气量逐渐回降。

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及组织性缺氧时,由于动脉血氧分压正常,肺通气量无明显变化。

(二)高原肺水肿

少数人从平原快速进入m以上高原时,可因低压缺氧而发生一种高原特发性疾病,高原肺水肿(HAPE)。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严重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白色泡沫痰,肺部有湿哕音等。

(三)中枢性呼吸衰竭

当PaOmmHg时,可严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导致肺通气量减少。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抑制,呼吸节律和频率不规则,出现周期性呼吸甚至停止。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一)心脏功能和结构变化

1.心率

急性轻度或中度缺氧时,低氧通气反应增强、呼吸运动增强,刺激肺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有利于增加血液循环对氧的运输,是机体对缺氧的一种代偿性反应。严重缺氧可直接抑制心血管运动中枢,并引起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使心率减慢。

2.心肌收缩力

缺氧初期,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以后,若心肌细胞本身发生了缺氧,则可降低心肌的舒缩功能,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极严重的缺氧可直接抑制心血管运动中枢,并引起心肌的能量代谢障碍和心肌收缩蛋白破坏,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3.心输出量

进入高原初期,心输出量增加,久居高原后,心输出量逐渐回降。心输出量增加有利于增加对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是急性缺氧时的重要代偿机制。极严重的缺氧可因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及回心血量减少,使心输出量降低。

4.心律

严重缺氧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甚至发生心室颤动。

5.心脏结构改变

久居高原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持久的肺动脉压升高和血液黏滞度增加,使右心室负荷加重,右心室肥大,严重时发生心力衰竭。

(二)血流分布改变

缺氧时,全身各器官的血流分布发生改变,心和脑的血流量增多,而皮肤、内脏、骨骼肌和肾的组织血流量减少。例如,到达m高原12小时后,脑血流量可增加33%。

缺氧时血液重新分布有利于保证重要生命器官氧的供应,具有重要的代偿意义。但如果反应过于强烈,则可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平原人进入高原后,脑血流量增多,有利于保证脑的血氧供应,但如果脑血流量增加过多,超过脑室和脊髓腔的缓冲能力,则可引起颅内压显著增高,成为剧烈头痛等高原反应症状发生的重要机制。

(三)肺循环的变化

急性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慢性缺氧在引起肺血管收缩的同时还可引起以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为特征的肺血管结构改建,导致持续的肺动脉高压。

1.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R)

肺循环的特点是流量大、压力低、阻力小、容量大,有利于使流经肺的血液充分氧合。肺泡气PO2降低可引起该部位肺小动脉收缩,称为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R)。HPR的生理学意义在于减少缺氧肺泡周围的血流,使这部分血流转向通气充分的肺泡,有利于维持肺泡通气与血流的适当比例,从而维持较高的PaO2。由此可以看出,HPR是对缺氧的一种代偿性反应。但过强的HPR,则是高原肺水肿发生的重要机制。临床研究发现,高原肺水肿患者的HPR和肺动脉压显著高于同海拔健康人。

2.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慢性缺氧不仅使肺小动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还可引起肺血管结构改建,表现为无肌型微动脉肌化,小动脉中层平滑肌增厚,管腔狭窄,同时肺血管壁中胶原和弹性纤维沉积,血管硬化,顺应性降低,形成持续的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持久的肺动脉高压,可因右心室后负荷增加而导致右心室肥大以致衰竭。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是肺源性心脏病和高原心脏病发生的中心环节。

急性缺氧引起的肺动脉压升高在解除缺氧后可迅速恢复正常,而慢性缺氧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在解除缺氧后仅有部分恢复,达不到正常水平,说明HPH的发生机制包括血管收缩和结构改建两个方面。

(四)组织毛细血管增生

慢性缺氧可引起组织中毛细血管增生,尤其是心脏和脑的毛细血管增生更为显著。组织中毛细血管增生、密度增大,缩短了氧从血管向组织细胞弥散的距离,增加了组织供氧量,具有代偿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exm.com/jbby/10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