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患者资料
需要查看受试者一般资料,包括临床诊断及特殊用药,分析记录开始/结束时间,监测总时间应至少24h。2
心率数据
①总心搏数:成年人24h全部心搏数多在~次。24h总心搏数次,考虑心动过缓;次,考虑心动过速;②平均心率:成人24h平均心率60~87次/分。40~60次/分,需排除病窦。③最慢心率:睡眠中最慢心率可至40次/分,偶有小于40次/分的,多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最慢心率40次/分,持续时间大于1分钟,需排除病窦。④最快心率:活动时可达次/分,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老年人运动时心率一般不超次/分。最快心率90~次,持续时间1分钟以上,需排除病窦。3
室上性异位搏动
室上性异位搏动包括房性、交界性。①房早:24h房早常小于次(或1/0或5次/h)。频发房早(每分钟5次)是房性心动过速和进展为房颤独立预测因素。②房速:正常人房速发生率10%~20%,一般3~7个波群,心率~次/分,24h3阵。③R-R间期:有心动过缓症状且R-R间期3s或R-R间期6s需要治疗。4
室性异位搏动
①室早:正常情况下,室性早搏24h常小于次(或1/0或5次/h),多为单形室早,少数偶发多源性室早,QRS≤0.14s,无R-on-T。频发室早24h次(或5次/分钟)。室早24h00次,导管消融有助于改善症状及左心功能。室早负荷(室早占记录总心搏的百分比)20%为心血管病死亡高危因素。②室速:当患者报告存在室速时,需判断其为持续性还是非持续性室速。持续性室速:单形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持续时间虽30s但室速发作时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需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非持续性室速:指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室性心律、频率>次/min、持续时间<30s,且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自行终止。一般由3~10个室性心律组成,心室率多在~次/min。
动态心电图所记录大多数为短阵室速,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十分常见。少数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需尽快处理。用药后达到以下标准者判定治疗有效:室早减少≥70%,成对室早减少≥80%,短阵室速减少≥90%,连续15次以上的室速及运动时连续5次以上的室速消失。5
心率变异性
是指逐次窦性心搏R-R间期之间的差异。主要反映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整个自主神经系统复杂性和适应性的敏感指标,可用于判断心血管等疾病的病情,是临床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重要指标。目前主要分析方法有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非线性分析法几种。时域分析是目前较常用方法,主要参数有:SDNN(正常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ANN5(整个记录中每5min时段内平均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ASDNN5(24h内每5min节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RMSSD(正常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SDNNI(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针对正常参考值,国内尚无统一标准,SDNN<ms提示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一般认为SDNN、SDANN、SDNNI等时域指标<50ms提示心率变异性显著降低,病死率大大增高。6
QT分析
正常情况下,QT女性ms,QT男性ms。临床诊断长QT综合征的标准为QTc男性≥ms,QTc女性≥ms;短QT综合征患者,QT间期≤ms,临床上易发作房颤和心脏性猝死。7
ST事件
可以观察ST段动态变化趋势图、发生的导联、ST段抬高与下降的程度及其形态、ST段移位持续时间、阵数等。对于缺血的诊断,ST段压低应至少0.05~0.1mV(0.5~1.0mm),在恢复至基线前至少持续1min,2次心肌缺血事件的时间间隔≥5min。可计算出ST段下降总负荷(TIB,ST段下降幅度×持续时间),TIB60mm·min/24h,70%预后佳;TIB≥60mm·min/24h,提示冠脉病变广泛,近期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8
起搏分析
可评估起搏器功能,能发现短暂及间歇发作的起搏器功能障碍,能对起搏器功能障碍、起搏及自身心搏比例、各类心律失常及其严重程度做出定量诊断。结合患者病史,上图提示为单腔起搏,未见起搏未输出、未感知、未夺获,起搏功能正常。
推荐阅读:高血压别只会开降压药,这7种情况特别注意!福利时间「心血管时间」上线了全新的论坛入口,能让您更方便与心内科同行交流,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