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除上述研究外,此时关于阴虚和阳虚的研究还涉及神经系统、下丘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前叶—靶腺系统、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唾液分泌、皮肤血循环、胰岛分泌等方面。高氏等()[54]综述各方面研究认为:阴虚的本质可能是体内副交感中枢机能系统异常降低的病理反应状态;阳虚为交感中枢机能系统活动异常降低的状态。细胞内cAMP与cGMP的双向调节系统处在植物神经双向控制之下。年后的八纲研究,集中于虚证,年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主攻方向为“证”实质。其间阴阳虚实研究仍在继续深化,但开始向脏腑气血方面分化。这时寒热研究也开始深入。以下按阴阳虚实研究、寒热研究及其它研究分别介绍。(一)关于阴阳虚实研究陈氏等()[55]观察3H—胸腺嘧啶核苷(3H-TdH)淋巴细胞转化率等细胞免疫指标,显示细胞免疫降低是阴虚和阳虚的共性。卢氏等()[56]观察总补体(CH50),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M、IgA、IgC),玖瑰花结试验(玖花)、淋巴转化试验(淋转)、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皮肤试验、24小时尿蛋白及血清蛋白电泳,发现阳虚组CH50明显高,阴阳两虚组非常高,C3在阴虚组无变化,两虚组则显著下降。阳虚组IgM非常高,两虚组IgG降低,玖花与淋转无显著变化。PHA皮试在阴阳虚证中均显著低于正常。虽然该研究所选均系肾脏病或免疫性病,上述结果不能推广至其它病种,但此报告为一项观察免疫指标最多的研究。邱氏等()[57]观察阴阳虚证与甲状腺素的关系,发现阳虚组T3、T4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及阴虚组。阴虚组T3偏低,T4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提示阳虚组T3、T4低下可能是继发性变化,与原发甲减不同。陈氏等()[58)报告知母对钠泵作用。结果显示知母皂甙元对N+、K+—ATP酶有明显抑制效应,重复了该氏前一年的同类工作。宋氏等()[59]报告尿渗透压在阳虚组、阳虚夹杂组、两虚组及两虚夹实组都明显低于正常组,且均显著低于阳证组,但实证组与正常组间差异不明显。由于虚证研究日多,年首次制定了“中医虚证参考标准”[60],包括心、肺、脾、肾、气、阴、阳七种虚证(血虚、肝虚未定)。此标准中无客观指标。五脏虚证采取了概念组合方式,如脾气虚=脾虚+气虚。年首次讨论“中医虚证辨证标准客观化问题”[61],但年才完成修定标准[62]。其中包括气、血、阴、阳、心、肺、脾、胃、肝、肾十种虚证。只附录24小时尿17—OHCS(肾阳虚时降低)、E2/T比值(男性肾虚上升),PEP/LVE比值(气虚者增大)三个客观指标。可见已有客观化的微观指标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仍很不够。自年至年,邝氏领导的集体,发表“中医阴阳实验性研究”报告五篇[63][64][65][66][67],集中观察附子、肉桂和六味地黄方对实验性大鼠高血压的影响。该系列研究,设计严密。先后观察的指标有血压、体重、PRA(血浆肾素活性)、ACE(尿肽释放活性)、UA(尿醛固酮浓度)、脑啡肽(EK)、心重指数、血浆18—羟等。总结论为:阴阳学说可以制造动物模型。附桂可降低阳虚型高血压,同时使UA、EK等指标恢复,但可使阴虚型高血压恶化。六味地黄方不能降低阴虚型高血压,但可使脑啡肽等值回复。附子等药物不能显著改变心脏重量指数。原发性高血压属阴阳两虚型,附桂八味丸全方或折方均有降压作用并纠正UA、EK等异常且以兼补阴阳的全方为好。附子或六味对正常大鼠血压等指标无明显影响,但可减低脑啡肽含量。证实无虚不补,补则有害的传统学说。关于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栓形成的八纲研究,叶氏()[68]观察胆固醇与阴阳失调的关系,发现凡有阴虚,血清LDL--Ch、HDL--Ch及LDH--Ch/HDL--Ch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尤以阴阳两虚者显著,阳虚者HDL--Ch降低不明显。吴氏()[68]发现冠心病阴虚证血清络氨酸含量显著升高,男性阴虚者尿17羟值较阳虚者显著升高,经中医治疗转为正常,阳虚组则无明显异常。年,严氏等[69]观察例虚证与血型的关系,发现其中AB型血高于对照组,A型血明显低于对照组;AB型血患者LT最低,其气阴两虚发生率明显高于B及O型虚证病人。提示:虚证可有遗传倾向。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始创于邝氏研究阳虚。后来,关于八纲的动物造模亦以阴阳虚为主,但看法不全相同。彭氏等()[70]报告,不同糖皮质素所致“阳虚”有差异。醋可与氢可给药2~3天即可突然死亡20%,似不能用皮质素药理解释,而可能是毒性反应。氢可琥珀酸钠和地塞米松不易导致典型“耗竭”或“阳虚”现象,甚至反呈“阳盛”或“阴虚”。杨氏等()[71]报告,不同“阳虚”动物模型血浆皮质醇、皮质酮含量不同。地塞米松不能造出阳虚外观表现,其它“阳虚”动物血中皮质醇含量增高,故对皮质素造模法提出异议。夏氏等()[72]报告,甲状腺素动物模型(阴虚)与皮质素过多(4天大量用氢考)模型cAMP系统反应性升高,滋阴药使之改善。他巴唑(阳虚)模型及肾上腺皮质素抑制(9天大量用氢考)型,cGMP系统反应性升高或cAMP降低,助阳药使之改善。故初步认为前两种为“阴虚”模型,后两者为“阳虚”模型。张氏等()[73]认为,“阳虚”动物表现与核酸(DNA等)代谢低下有关,故刘氏等()[74]创用羟基脲制造“阳虚”动物模型成功。伴有尿17--羟及DNA合成率降低,血色素正常而白细胞降低,可由补阳药纠正。其它动物模型问题已有专著[75],本文不再综述。虚证与老年病关系密切。~年的虚证与老年病研究进展已有综述[76],本文从略。此后张氏等()(77)观察例基本健康老年人,发现阳(气)虚者高达66.8%,阳虚组与气虚组之cAMP/cGMP比值均明显低于阴虚组,而与青壮年接近,但cGMP则升高。提示低水平阴阳平衡。阴虚多见于女性,可能与植物神经失调有关。自由基伤害说为西医衰老理论之一。李氏等()[78]研究老年虚证,发现自由基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虚证代谢水平高。组间XOD活性接近,反映生成自由基能力接近。虚证组LPO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高,说明老年虚证受自由基毒害远比中青年严重。内分泌方面,邱氏等()[79]用补阳药治疗阳虚证,好转后,T3、T4均有恢复,提示中药通过整体调节,可改善甲状腺本身的机能。微量元素指标亦曾用于虚证研究。邱氏等()[80]发现阳虚和阴虚患者头发五种元素(Cu、Zn、Fe、Mn、Cr)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低。女性虚证患者铜降低尤明显。血流变指标曾广泛用于血瘀证研究,本文不述。宋氏等()[81]对阴阳虚实的研究发现,偏实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浆纤维蛋白之和、血清总胆固醇均比健康人显著升高;阴虚组全血比粘度、血球压积和血浆纤维蛋白元含量不高。叶氏等()[82]对阳虚患者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认为阳虚患者因交感衰减,影响血管前后阻力,导致微循环不足,故有畏寒、手足冷、头昏、乏力、便溏等表现。 刘氏等()[83]用无损伤法观察气虚、阳虚和阴虚患者心血管功能,发现气阳虚者左心收缩减退率高于阴虚,中指血流量则明显低于阴虚者。虚证的脉博传导速度快于正常人。王氏等()[84]讨论了负荷对虚证研究的意义,不耐负荷是虚证的病理特征。具体举例有ACTH试验对肾阳虚、唾液淀粉酶活性对脾虚、皮肤电冷刺激、胃电图进餐功能试验、阴虚证冷压试验等。恰当选择负荷易于揭示虚象。宋氏等()[85]分析术后例阴虚证,发现阴虚为术后虚证常见类型且常突然出现,但对养阴方药异常敏感,同时加用补气药疗效更好。王氏等()[86]观察阴阳虚证体温昼夜节律,发现(在广州)正常体温峰值在下午5时。人体核温稳定,但阴阳虚损严重时可发生峰相位偏移。阴虚和阳虚患者,肢端温度较正常对照差别明显,均呈昼低夜高。尤其足心温度入夜后很快达到峰相位,表明阳虚与阴虚的四末体温变化规律与正常人不同。吴氏等()[87]曾比较滋阴药与补阳药对阉割公鸡的影响,发现滋阴法较壮阳法更能对抗去势公鸡的外观及血象而且作用持久。(二)关于寒热研究年,梁氏[88]及谢氏[89]曾分别综述寒热研究进展,内容略同。均证明寒热证属于典型的对立病理反应状态。本文不再重复。此后梁氏()[90]曾观察虚寒、虚热大鼠对刺激的反应,发现两组的应激损伤明显超过正常对照。虚寒组对致热物反应较虚热组慢;孕酮对LRH反应以虚寒组明显强,虚热组与正常对照略同;ACTH反应,在虚证组皮质激素排出高峰均迟于正常对照,虚寒者尤晚。巴比妥对虚寒组抑制深且久,对虚热组则短暂。赵氏()[91]研究发现虚寒患者血浆DβH活性及尿中CA水平低于正常对照及虚热患者,虚热者又高于正常对照组。张氏等()[92]研究寒热本质,发现寒体大鼠ADK活性及细胞能荷、肝Na+K+--ATPaSe活性比热体大鼠低,T3、T4、孕酮及睾酮含量也比热体低。丁氏等()[93]观察大鼠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力及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复制合成能力,结果显示热体比寒体水平高而常体居中。年,匡氏有《人体体质学》专著出版。[94]三、其它研究1、关于更年期轰热归氏等()[95]观察36例更年期综合征,发现严重轰热时手指皮温快速上升,平均7.13±1.18℃。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中药治疗有效,但无特异性。2、月经失调八纲辨证叶氏等()[96]发现实热型月经失调患者交感神经亢进,虚寒型主要为交感减退,其次为副交感亢进;虚热型似为由交亢到交减过渡。3、中医辨证指标客观化李氏()[97]指出应用现代医学检验指标进行中医辨证。分别对阳证、阴证、阴虚、虚证、实热证提出以白血球、血糖、血压、代谢率、尿渗透压、尿肌酐系数、肝功絮浊试验、血浆蛋白、头发微量元素、血型、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等指标。其认识虽不如“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论者[98]深入,但其精神颇可嘉。4、四诊计量诊断辨寒热虚实李氏等()[99]提出项四诊指标(症状、舌象、脉象)的寒热虚实经验概率诊断指数,临床验证人次,符合率在90%以上,并已在微机中应用。李氏等认为,电子计算机计量诊断(辨证)将是必由之路。5、关于红细胞糖酵解指标周氏等()[]观察66例气虚证的能量代谢,发现红细胞糖酵解活力、尿肌酐、尿尿酸、尿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人,经补气治疗,糖酵解活力明显恢复。该报告所选指标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均比较大,有临床推广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胡欣.八纲辨证源流论.陕西中医;7(11):.
[2].祝味菊口述 陈苏生整理 农汉才点校.伤寒质难.第1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86.
[3].马龙伯.八纲管窥.上海中医药杂志;(4):40.
[4].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第1版.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
[5].姜春华.虚实概论.中医杂志;(1):5.
[6].朱颜.论“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杂志;(2):1.
[7].侯灿.八纲作为机体典型反应状态学说对现代医学的理论实践意义.广东中医;(6):1.
[8].侯灿.八纲病理生理学基础初步探讨.中医杂志;(12):32.
[9].侯灿.八纲病理生理学基础初步探讨(续).中医杂志;(1):31.
[10].侯灿.关于八纲病理生理学的一些实验研究.中医杂志;(5):36.
[11].徐上林.对寒热虚实实质的初步探讨.广东中医;(5):3.
[12].邝安堃等.某些助阳药对于大剂量皮质素所致耗竭现象的影响.中华内科杂志;(2):.
[13].邝安堃等.助阳药和滋阴药在内分泌和肾脏方面的实验研究.内分泌、代谢、肾脏病学术会议资料选编第70页.中华医学会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14].崔玉田等.脉学整编与研究情况简介.中医杂志;(9):21.
[15].王少椒.对虚热的临床观察和病机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12):1.
[16].朱良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探讨.中医杂志;(4):16.
[17].孙世荃.辨证论治和机体反应性问题.中医杂志;(1):2.
[18].郁仁存等.关于“辨证论治和机体反应性”一文的意见.中医杂志;(4):16.
[19].蔡景高.辨证和辨病的结合.中医杂志;(9):31.
[20].王成荣.试论八纲.中医杂志;(9):13.
[21].尤荣辑.对中医四诊八纲与辨证施治关系的体会.中医杂志;(1):30.
[22].庄泽澄.“邪气盛则实,元气夺则虚”析疑.辽宁中医杂志;(9):33.
[23].祁天寿.试析“实”与“虚”.辽宁中医杂志;(2):45.
[24].孙玉美.与“邪气盛则实,元气夺则虚”析疑一文商榷.辽宁中医杂志;(2):46.
[25].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学研究小组.虚损之病机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1):34.
[26].祝长坦.虚损探讨.新医药学杂志;(7):47.
[27].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学研究小组.“八纲”之病理解剖学基础初探.新医药学杂志;(3):18.
[28].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学研究小组.“八纲”之病理解剖学基础初探(续).新医药学杂志;(4):16.
[29].刘普希.对“八纲”之病理解剖学基础初探一文中几个问题的商榷.新医药学杂志;(6):48.
[30].上海第一医学院.真阴衰竭1例临床病理讨论.中医杂志;(2):50.
[31].转引自孙鸿年.x线诊断与中医中药研究近况.中医杂志;(4):51.
[32].戴豪良等.阴虚证35例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杂志;(?):7.
[33].陈泽霖等.证的病理形态学基础.中医年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页.
[34].崔同建等.胃癌本虚标实证型病理学基础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2(5):.
[35].瞿漱芬等.例胃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分型的关系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9(1):14.
[36].陈振湖等.阴阳寒热“红外”面图解.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4.
[37].陈振相等.红外背图诊断初探.辽宁中医杂志;(8):8.
[38].上海中医学院正常人体学教研组.阳虚、阴虚造型以及某些助阳药和滋阴药作用的初步研究.新医药学杂志;(9):33.
[39].陈泽霖.舌诊研究.第二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40].GoldbergNDetal:CydicAMP,cellgrowth,andtheimmeneresponse.Isted.p.Springe—verlagBer-lin,Heidelberg.NewYork.
[41].王本显.国外对中医基本理论的某些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1):50.
[42].刘坤申译,王振纲校.医学参考资料9:,.
[43].陈可冀综述,王振纲审校.环核苷酸双向调节和中医阴阳学说.国外医学参考资料中医中药分册;创刊号:11.
[44].邝安堃等.阴虚病人内分泌、免疫和环核甙酸变化的初步观察.中华内科杂志;18(2):.
[45].夏宗勤等.中医“虚证”理论的初步探讨.中医杂志;20(11):2.
[46].邝安堃等.阳虚(甲减)和阴虚(甲亢)病人血浆核苷酸的对比.中医杂志;20(7):21.
[47].邝安堃等.甲状腺功能减退证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医杂志1;21(11):27.
[48].邝安堃等.中医分型病人的血浆环核苷酸变化.上海中医药杂志1;(3):2.
[49].宋明志等.对原发性肝癌不同辨证分型的血浆环核苷酸的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4):10.
[50].陈振湘等.脾胃阳虚与环核苷酸的关系.浙江中医杂志1;(8):.
[51].廖承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分型论治与核苷酸水平关系的观察.福建中医药;(3):48.
[52].郑广华等.阴阳说学与环核苷酸.自然杂志;(4):.
[53].施玉华等.某些助阳药对阳虚动物模型的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2):6.
[54].高亮等.阴虚、阳虚研究概况.中西医结合杂志;1(2):.
[55].陈松涛等.中医虚证理论的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2(3):.
[56].卢君健等.例虚证分型与免疫关系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2(3):.
[57].邱保国等.阳虚证与甲状腺素的关系探讨.;3(3):.
[58].陈锐群等.阴虚内热证初探.中西医结合杂志;3(4):.
[59].宋一亭等.尿渗透压测定与阴阳虚实辨证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4(7):.
[60].沈自尹整理.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3(2):.
[61].陈贵廷整理.中医虚证辨证标准的客观化问题.中西医结合杂志;3(2):73.
[62].沈自尹、王文健整理.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6(10):.
[63]—[67].邝安堃等.中医阴阳的实验性研究(Ⅰ--Ⅴ).中西医结合杂志;4(12):.;5(1);60.;5(2):.;5(3):.;6(6):.
[68].吴举安.八纲辨证与气血研究的某些进展.江西中医药;(4);55.
[69].严庆惠等.例虚证病人的血型和免疫功能检测.中西医结合杂志;4(5):.
[70].彭国瑞等.不同糖皮质激素所致“阳虚”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4):74.
[71].杨学海等.不同糖皮质激素所致“阳虚”动物模型血浆皮质醇、皮质酮含量变化的观察.中医杂志;(11):72.
[72].夏宗勤等.四种“虚证”模型的建立及其与环核苷酸系统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4(9):.
[73].张家庆等.“阳虚”动物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和助阳药作用的研究.中医杂志;(3):64.
[74].刘福春等.羟基脲所致小鼠“阳虚”及补阳药作用的初步研究.中医杂志;(2):65.
[75].陈小野等.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76].沈自尹等整理.近二年虚证与老年病研究新进展.中西医结合杂志;4(11):.
[77].张云如等.老年虚证的初步探讨.中医杂志;(10):54.
[78].李承军等.老年虚证自由基代谢机理的研究.中医杂志;(12):56.
[79].邱保国等.阴虚证型的转变与甲状腺素关系的临床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5(8):.
[80].邱保国等.虚证病人头发五种微量元素分析.中医杂志;(1):58.
[81].宋一亭等.阴阳虚实辨证的血液流变学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6(8):.
[82].叶雪清等.阳虚患者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甲邹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相互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9(10):.
[83].刘忠英等.虚证病人的心血管功能改变.辽宁中医杂志;(1):9.
[84].王建华等.论负荷在虚证本质研究中的意义.中医杂志;(9):59.
[85].宋国璋.术后阴虚证例分析.中医杂志;(6):26.
[86].王洪琦等.阴虚和阳虚证患者的体温昼夜节律观察.中医杂志;(1):44.
[87].吴志奎等.滋阴与补阳中药对阉割公鸡影响的比较.中医杂志;33(7):46.
[88].梁月华.寒热本质研究的进展.中医杂志;(2):63.
[89].谢竹藩.中医寒热本质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8(特2集):50.
[90].梁月华等.寒热本质动态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8(6):.
[91].赵立业等.虚寒证、虚热证患者血浆DβH活性及尿中CA水平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1(10):.
[92].张伟荣等.寒体和热体的实验研究(Ⅰ).中西医结合杂志;11(8):.
[93].丁镛发等.寒体与热体的实验研究(Ⅱ).中西医结合杂志;11(9):.
[94].匡调元.人体体质学.第1版.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95].归绥琪等.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轰热的手指皮温观察及治疗.中西医结合杂志;9(5):.
[96].叶雪清等.月经失调的八纲辨证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4(4):.
[97].李长乐.论中医辨证指标客观化.北京中医学院学报;9(4):12.
[98].危北海等.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1(5):.
[99].李学中等.计量诊断法在中医四诊中的应用.吉林中医药;(2):17.
[].周光耀等.中医气虚证的能量代谢研究.中医杂志;(6):4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