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李玉宾老师的著作《临证辨象----破结中医治病密码》,原文见新浪博客李玉宾中医学习社。文章较长,值得静心去读,会让你从心懂得心脏得病之机理,更会使你懂得走出治疗心脏病误区之重要性。
一、心(火)之病皆为虚所致
火气呢,内经里面讲,火性炎上。所以从脉象上来讲,心脉洪。就是说心气这股脉象就象大海的潮水一样,汹涌澎湃,气势磅礴,非常得洪大。这说明一气周流,由阴出阳,游行到心火这个部位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盛的状态。那么这股旺盛饱满的状态呢,内经里面就用”炎上”这两个字,火焰往上冲,用这个象来表示。脉象上来说就是洪脉,这是正常的心火脉象。
但是事情都是盛极而衰,所以心火下来呢,必然是要由此作为一个转折点,并且以中土作为一个枢轴,由盛而衰。实际上也不是衰了,就是由升散改为收敛,逐渐转变成肺金之气。所以实际上咱们讲的心火为病和肺金为病呢,也是比较密切一些,也不可能是截然分开的。从西医的临床来看呢,肺心病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肺和心一块病了。虽然西医的心脏、肺脏和中医的心气、肺气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我们可以借用过来,用我们中医的一气周流来研究和解释西医临床上的很多的疾病。
一气周流到达心火这个位置的时候呢,它的正常的状态,刚才咱们讲了,就是气势磅礴,开达、广阔这么一种象。心火之气为病,都是虚引起的,心火实的话,不会有病的。心气一虚,心火这股气势磅礴的力量就不够了,甚至没有了。或者表现为纯虚之证,或者表现为因虚而致的瘀滞之证。
二、心病的根源在于肾
说到这里呢,就要讲一下心气虚实的根源。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说,左路肾水温升,由阴出阳化现木气,木气继续温升而化火,最后变成心火之气。所以这股心火之气的源头,其实还是在下焦肾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心气不足,必然是肾气虚所致。肾气不足,甚至都快没有发动之力了,这个时候心火之气哪来的磅礴之势呢?所以比较严重的心脏病,比如心衰,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都应该归入肾病的范畴。治疗的时候就要从源头上去着手,不能熄火呀。李可老先生用大剂量的姜附为主的破格救心汤,治疗很多急性心衰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是明证呀。
正常的心气,比较充盛的话,都是升已而降,沿着肺金敛降的方向,沿右路收藏入肾,完成一气周流的循环。所以我们常常说的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就是这种状态。心肾相交并不是心和肾直接连起来互相交流,它还是按照一气周流的模式来交流的,是走了一圈,不是直线。
所以当心气不足之时,心气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升已而降的转变,就会出现我们比较熟悉的心肾不交的许多症状。只要患者的心气虚得还不是很厉害,也就是下焦肾气鼓动之力还不算太差,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从上焦心肺的角度,一升一降,从上焦来调整心气的不足,帮助它顺利地由升转降,完成一气周流的过程,实现心肾相交。临床上很大一部分慢性心脏病患者,都是属于这种情况的,我们单纯从上焦治疗就会有不错的效果。
所以对于心火为病,对于心脏病患者,我们治疗的时候就有两个可以选择的切入点。比较轻的,直接从上焦心火之气本身来用药,比较重的,就要考虑从心气的根源,也就是下焦肾气来治疗用药。
三、虚散不收的根源
那么我们临床上能够见到的心火为病,目前呢,如果从西医的角度来讲,就是各种心脏病比较多一些。所以今天咱们就以西医的病名,西医叫冠心病,以这个为主,讲一下咱们的心火为病。
冠心病从西医的角度来讲,西医认为主要是心脏血管供血不太好。心脏的冠脉粥样硬化,有不同程度的阻塞、狭窄,引起了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导致了心脏功能下降,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的并发症,这是西医的一个简单的认识。
从咱们中医来讲,这种病一般来说是分为两种情况。我给大家讲的,都是我在临床上亲自见过的,治疗过,有过真实的体会的病例,所以讲的可能不是很全,主要是就临床上这些真实的体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提供一个临床治疗的思路。并不是就这一个病,作一个非常系统,非常专业的报告,水平也达不到。
据我临床所见呢,这种心脏病人,慢性的,大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虚证;一种是在虚的基础上有比较明显明显的郁滞,相对以郁滞为主。这个我们稍后分开详细地讲。
当然也有急性的,你像急性心梗啊,急性心衰啊,这样的病人也不少。但是现在西医抢救措施比较周全,也比较及时,真正心脏病急性发作,跑来看中医的比较少。就像我本人,这方面的经验非常少。像李可老先生那样,纯粹用中医来治疗急性心衰,并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的,我想在大城市可能是,不光是有没有效果的问题,关键是很难有这个机会。医院,这种西医的抢救措施,都是比较完善的了。老百姓长期以来也形成了这个习惯:急性病看西医,慢性病就看中医。所以很少有人心脏病急性发作了,很着急的来找中医看,目前还比较少。所以对于急性心脏病呢,这个咱不多讲,因为我也没有具体的临床经验可以跟大家交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看看李可老先生的书。所以咱主要是讲慢性心脏病,就是比较轻的这种。
慢性的心脏病,就是我刚才讲的,一般是分这么两种。从我临床所见呢,一种是一气周流比较虚了,以虚为主。这种病人来了之后,有什么症状呢?一般来说,病人来了之后咱们一看,面色都是发暗的,没有那种正常的红润之色。这种人大部分有一点虚胖,脸看着有一点发虚,好像有点浮肿的那种感觉。你要是摸他的脉呢,脉是那种浮大而散,这种脉象。这么说可能还不是很准确,说他浮呢,但是沉取他也有,脉大是肯定的。正常的脉,你摸着,粗细是比较适中的,感觉这个脉气它是凝在一块,没有那种散开的感觉。而以虚为主的慢性心脏病患者,他的脉象,你摸的时候,好像脉气散了,没有拧成一股绳的那种感觉。当然还不至于是一盘散沙,不可收拾。如果是一盘散沙的话,恐怕只有大量的四逆汤,回阳救逆了。这种摸着比较散的感觉,一按马上这个脉就散开了,很软的那种。说的通俗点,好像弹性比较差。但是它也不是硬,是那种绵绵软软的,没有力又很大,那种感觉,主要就是洪脉当中带有一种散象。正常的心火之脉,夏天比较多见,脉洪大而有力。但是这个时候呢,他的脉你要从大小气势上来看,也是比较洪大,但是它没有力,没有那股澎湃之势,是一股颓败之势,给人感觉空有一个空架子,外强中干,是这种脉象。
那么这种人的舌象呢,他的舌头你看一下,都是那种偏软的。咱们正常人的舌头,你一伸的话很灵活的,很挺拔,感觉这个舌头比较有力,很灵活,一下子出来了,一下子进去了。往左边伸一下也行,往右边伸一下也可以。这种病人一般舌头都是比较胖,比较厚一些,颜色比较偏深一些,同时又偏软,就像面团加水加多了,不筋道那种感觉。你让他伸舌头的时候,感觉这个舌头好像是伸得没有劲的那种感觉。舌苔也都是比较腻,因为这个时候一气周流不够利落了,所以中土运转得也比较差。
这种病人自我感觉往往就是胸闷呀,气短呀,稍微一动,活动的稍微剧烈一些,他可能就觉得非常的累,喘不过气来,会有明显的心慌。这种人有时你看他指甲的颜色,也都是偏暗偏淡,甚至整个手指都是那种有点虚胖,是这么一种象。
这种象目前在临床上比较多见,至少在我这边是比较多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个实际上就是相当于心火之气不足,一气周流无力了,阴霾之气郁滞在整个上焦,所以一气周流就显得比较散漫,无力前行这么一种感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跟目前大部分心脏病患者他们日常的治疗方式是有关的。
大部分病人都是接受西医的治疗。西医的治疗,大部分都是这种活血化瘀的药。活血化瘀的药呢,一般来说,西药是阿司匹林比较多一些。有些中成药,像丹参滴丸,也是非常常见的。都是以流通气血为主。本身就虚了,你再不停给他流通疏散,这就容易造成更虚,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呢,好多病人稍微病情加重了,就愿意去打吊瓶,用点通血管的,用点消炎药呀,输好多液体进去。那么这种输液呢,本身也是一股寒凉的液体,一股寒凉的水气,这样对本来就已经比较虚弱的心火,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心火的衰败。所以这两种老百姓习以为常的治疗方式,造成了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慢性心脏病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心火比较虚,而阴霾之气,阴浊之物比较多的情况,出现了这么一种病象,这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一些。
四、收摄心气的小验方
对这种情况咱们怎么去治疗。李可老先生对于心衰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衰,擅长用大量的四逆,大量的姜附来温通回阳,效果非常好。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从心气的源头来治疗了。那么这种慢性心脏病呢,虽然算不上心衰,但是应该说是接近心衰,是这么一个状态。我们可不可以用这种大量的辛温之药去温通呢?按说应该也是可以的。但是有一个弊端,就是大量的干姜附子这种辛温的药,如果我们用的量把握不好的话,确实容易出现一些反应。尤其是很多慢性心脏病患者他本身心率就不太好,或者心悸比较明显的时候,你用上大量附子的话,他自己个人感觉就比较明显或者比较剧烈,有的患者甚至会有点受不了的感觉。不是说不可以用,用的话有一定的风险。患者接受起来呢,也有一定的困难。他觉得我只要不是很累的话,也没有什么大事,结果吃了你的药,反而感觉更难受了。因为很多患者并不懂中医,容易产生好多的纠纷。如果病人已经心衰了,明显的心衰了,病人已经昏迷了,或者已经动不了了,气喘不上来了,这个时候你用大量的姜附,如果产生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哪怕有什么难受,病人可能当时也顾不上了。相对来说,病人的家属也好理解,重病就要用重药。所以我们当大夫呢,有时候也是比较为难:既要保证疗效,还要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与支持,这样才能配合起来。
那么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用大量的辛温之药,有没有办法能够把这个慢性心脏病治得比较好呢?还是有,而且我个人认为呢,像这种情况,完全可以不用大量的辛温之品。我们换一个思路呢,也许效果也会很好,甚至会更好。
那么我们怎么来治疗这种情况。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我们也可以从上焦心肺的角度,直接治疗心肺之气呀。从脉象上来讲呢,这种脉它是一种散脉,气收聚得不是很好,我们就要帮助他这股心气收起来。五味子是一个很好的收敛的药,五味子这个药能够把一身之气从上焦一直收到下焦去。所以也有人说,五味子是一个补肾的药。同时呢,黄芪主一身之气,黄芪它本身这股药气,是绵长香软,比较柔和的一股气。当然它是以升动,生发为主,往上走。不过黄芪的量用的比较大的时候,它就可以升已而降,促进全身的一气周流。所以黄芪也是一个很好的药,用在这个时候——本身脉比较散,气比较虚的时候。用黄芪补一下大气,用五味子收一下这种散乱的脉气,我们再加上一味药——甘草。以前也跟大家聊过,甘草这个药呢,是掌控大局的一个药。这个时候一气接近溃散的边缘,用黄芪来补往上升,毕竟还是有一些散的风险;用五味子来收,那么就有收得过重,不利于一气升达的弊端。所以我们加上甘草来平衡一下,保证黄芪的升散,五味子的敛收,都能够控制在人身正常的土气范围之内,也就是甘草这股气的范围之内。甘草它的性味,跟人身这股土气是非常接近的,所以加上甘草来掌控大局。
那么这三个药用什么比例呢?黄芪的量可以稍微大一点,至少用30克以上,30到60克都可以。甘草和五味子一般来说都用个二、三十克就可以。这几个药量都比较大。就是单纯这三味药:黄芪、五味子、甘草,对于我们讲的心气散漫,周流不畅的这个情况,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当然这三味药是一个基本方了。像这种慢性的心脏病人,肯定是有血瘀的情况存在的,所以可以适当的加上一点活血化瘀的药。为什么常用的中成药,很多也是活血化瘀的,很多病人常年吃,效果并不是很好?就在于他对病象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首先要调控一气,把一气周流调控到一个正常的方向上,然后再去解决一气周流路径上的这些障碍:瘀血啊、痰饮啊。这指的是以虚为主的情况,如果是以实为主话,那可能需要先去排除障碍物了。
很多中成药,治疗心脏病的,大部分里面都会都用到人参。这种慢性心脏病患者既然是心气虚了,我们在这里为什么用黄芪不用人参呢?黄芪是升达之象啊,人参是敛润之象,不一样的。病人这个时候心气虚散,既需要升达也需要收敛,而人参只有敛润的作用,不像黄芪可以升已而降。所以这个时候呢,加上人参可能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所以很多病人就说,我这个药很贵啊,你看这里面有什么西洋参、高丽参,长年吃为什么效果还不好,花了这么多钱。所以这个效果好不好,不在于这个药贵不贵,而在于咱们用的这个药,符合不符合这个病象。
什么时候用人参比较好呢?如果这个病人啊,这股虚象,已经达到了虚得有点脱象,往外托散,摸着脉有那种,不光是散,而且是浮涩而数,感觉这个脉气啊开始往外跑了,这个时候呢,用上人参往回收敛一下,直接补益一下五脏的真气,人参主补五脏啊,这个时候是比较合适的。他这个时候的脉啊,就不是说脉大而散,他是脉细脉涩而虚,脉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只能收不能散了。一般夏天中暑的时候,有时候这个脉啊,会摸到这种应用人参的这种脉,比较细比较涩。
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中成药叫生脉饮,它用的就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是直接收润来主补五脏之气,麦冬呢它也是收润,收敛而滋润。麦冬它这股气是比较清透,把麦冬这个药煎完之后你看一下,晶莹透明,咬一口比较脆一些,五味子也是有一股微微酸甜之气,给人一种比较清润的感觉。那么清气呢,这股清润收敛之气主要就会作用在上焦,作用在心肺。所以对这种心气比较虚涩欲脱的情况,这个时候呢用人参,用麦冬就可以收润而滋补,再加上五味子,全都是往里收。当然五味子这个收呢,还带着一股温补之气。比较好的北五味子,把它打碎了,去闻那个味,非常好闻的,淡淡的一股酸香之味,也是沁人心脾,补心气、补肾气都是非常好的。如果五味子你闻这个味啊,很辛辣,很刺鼻,缺乏那种柔和之气,这样的效果就不好。
那么生脉饮这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和我们刚才讲的黄芪、甘草、五味子,也是三味药,这两个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个相互对立的方子,一个偏于温升心气,一个偏于润收心气,一个用于心气升达不足,一个用于心气虚涩欲脱。咱们讲的黄芪、甘草、五味子这三味药呢,大家也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呀,起一个跟生脉饮相对的名字,你也可以好记一些。有朋友建议叫收心丹,那就叫收心丹吧,给他收摄一下这股虚散的心气。
那么这三味药做为我们治疗慢性心脏病,心气比较虚,有一点偏散这种情况呢,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方。如果病情比较简单呢,单纯这三味药煎服的话,见效也是很快的,几分钟就可以见到效果。如果碰上病人觉得有点胸闷呀,甚至有点心痛啊,只要摸着脉象是脉大而散,你就用这三味药,往往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活血利湿的用药经验
这是咱们讲的这个基础方。那么在这个基础方的基础上呢,病人如果有这个瘀血的情况,还是要适当的配上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以使一气周流的道路通畅一些。平常咱们用的中成药,我个人觉得有点过于活血化瘀了,太过了也不行。活血化瘀用什么比较好呢?我个人呢比较喜欢的一对药是元胡和红花。
元胡这味药呢,是个根茎了,圆圆的,质地比较硬一些,类似胶状的,有一点象比较硬的胶一样,当然打碎之后还是有点粉性。我个人理解元胡它的效果跟三七有点类似,只是三七呢还带有一点补益的作用,因为三七好像是跟人参比较接近一些,三七也是五加科的。所以三七跟元胡相比呀,三七还有一点补益的作用,它不光有活血的作用,还有补益之用。而元胡呢,主要表现为以活血化瘀为主,它的活血化瘀的效果我感觉比三七还要好,但是它的补益的方面没有三七那个效果。关键是元胡比三七便宜,所以相对来说老百姓用起来还比较好接受一些。还有一方面就是因为这个元胡呢,这种圆圆的这个东西,那就不像是麻黄那样非常锐利的那种,麻黄在本经里面也是讲它主破癞瘕积聚,麻黄也有很好的活血的作用。很多这个成药同样里面也用到了麻黄治疗心脏病,路子是没有错的,但是麻黄散得太厉害,一般情况下用的话不太合适。所以元胡这个圆圆的比较圆润啊,它这个药力呢就比较温和一些,质地比较坚硬,破结的力量就比较强。所以这个劲呢,虽然药劲不小,但是呢,节奏比较慢,动作比较缓和,那么对于这种慢性的瘀滞,长期的瘀滞,尤其比较合适一些。缓缓建功,王道之中慢慢就见效了,效果很好的。麻黄就是立竿见影,但是消耗也大。红花呢,红花就非常得细软,比较温柔了一些。打个比方说,元胡把比较难缠的这些瘀结,把这些瘀血给破开了,红花就跟在后面打扫打扫,流通一下,把一些细小的东西也收拾一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元胡和红药呢,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对活血化瘀的药,效果临床上来看也还不错。一般呢我都是用10克左右,用的量也不会太大,太大了的话消耗得正气比较多一些。这是对这个伴有瘀血情况的处理。
还有的病人呢,他还有轻度的这种肿胀、浮虚的症状,他可能也不是明显的水肿,只是感觉看着好像有点虚胖的那种感觉。这个时候呢,这实际上就是湿气,或者说是水气。由于这种气血的瘀结,气血瘀结了之后呢,水气也跟着走不动了,也在周身停留,面部可能表现得更明显一些。像这种湿气,它不是一个明显水肿的湿气,如果用大量的利湿的药,利湿药都是通利之品,消耗正气呀,有时候呢也不太好。那我给他用什么呢,这时候我一般喜欢用两个药比较多一些,一个就是五灵脂,另一个是鸡屎醴。
五灵脂我们知道实际上也是一个活血化瘀的药,咱们比较熟悉的这个失笑散,活血化瘀的失笑散,就是蒲黄、五灵脂这两味药。为什么用五灵脂呢,五灵脂就是鼯鼠粪呀。以前也跟大家聊过五灵脂有抑制木气冲动的特性,一股非常冲动的木气,勃勃向上时候,它对这种木气有比较好的压制作用,或者说是有比较好的泄下的作用。而且这个五灵脂呢,它是一个是臭秽之物,污秽之物。内经讲肾属水,水臭腐,对应气味而言,它是一股腐臭之气,肾气是收藏下行的,所以这股收藏下行之气呢,可以把这些腐臭之气啊排出体外。同样的道理,体内如果有这种腐秽,秽浊之气,这种腐臭之气也可以激发肾气的下行,激发一气往下走,身体有一种自己的调节能力,会把这些腐秽之气自己排出体外。肾气本身是很清灵的,说这个”其臭腐”,它的味臭秽,主要是讲由于它本身下行收藏的趋势,所以具有这种把这些臭秽之气啊收集外排的作用,显得好像是一有臭味,就跟肾粘上边了。实际上真正的五脏藏精气,藏得都是清静之气,不会藏臭气。那么用上五灵脂之后呢,体内这股臭秽之气无形当中增多了,所以人体呢就会自动调动,就像这个自我净化的功能一样,自已会把这些污浊排出去,它就会加强这方面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调动收藏之气的作用,把这些瘀浊呢往外排,往下走,往下疏通,这么一个作用。那么这样的话呢,用五灵脂这个药,就可以调动人体自身之气,把这股瘀滞在上焦的这种阴霾之气,水湿之气,把它带下去。
除了五灵脂呢,鸡屎醴,就是公鸡拉得屎,一般古人用鸡屎白,要炒一下,用干燥的,一般就是农村呀自己养得鸡,它的粪便比较干净一些,你要是养鸡场的那个可能不太合适,都不知道喂得些啥。就是散养的,自己家养的在乡下的。如果有的话,可以用鸡屎醴。鸡屎醴呢,这个效果比五灵脂还要好一些。有一些顽固性的水肿啊,用好多利湿药,都不管用,排不出去,解决不了。这时候用上一点鸡屎醴,效果很好,水肿可能跟着就消了。
所以有时候呢,用上这些秽浊之药呀,我在想,就好像你看天上有云不下雨,打上点碘化银,人工降雨,雨就下下来了。这些臭秽之气呀是不是就像一个催化剂一样,或者像一个附着物一样,把这些瘀浊的东西,粘粘的、附着在体内排不出去的,单凭这个气啊冲涮不下来的,你给它来上点这个东西,粘在一块儿带下来,这么个意思。所以不要以为,这些粪便啊,这么污秽的东西,这怎么能当药呢,怎么能喝下去呢?凡是药都自然有它的功效,就是一物有一物之妙用嘛。所以不要说有些药很便宜,有些药看着好像不是什么好东西,就不用了。
这是讲了这个瘀滞的问题。也就是这个水肿,这种发虚的水肿,我们用这种秽浊之物来帮助它排除,这个效果是很好的。大家有机会可以在临床上试一下。对于这种慢性的瘀浊呢,我想咱们用五灵脂啊,鸡屎醴啊,效果比较好。如果是急性的,我们现在多讲一点,比方说像内伤,一切心胸部位,所说的内伤,外面看着好像没什么事,里面觉得疼得不行。比方说被哪儿撞了一下,成了内伤了,去拍了个片子也没看出有什么问题来,还看不出来,不知道问题在哪里,那么这个时候呢,有一个很好的药物,叫什么呢,叫人中白。人中白就是尿垢啊,就是人小便结成的尿垢。那么它治疗这种外伤瘀血啊效果非常好,尤其是这种内伤。道理跟我刚才讲得这个鸡屎醴是一样的。如果是那种水火烫伤的话,在农村的话,小孩不小心水火烫伤了,又没有药,老人啊比较有经验的就知道,赶紧把烫伤的这个手啊,赶紧用这个小便,泡在小便里面,马上能止疼,而且以后还不留伤痕,道理也是一样的,都是活血化瘀,排出瘀滞,都是这个作用。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
那么说到这里呢,给大家讲一个具体的病例。
六、摘不动苹果的患者
这个病人是个男性病人,四十多岁了,去年秋天来找我看的。他来了之后呢,说他在家收苹果,秋天苹果熟了呀,农民很忙呀,说是突然干不动了,一干就喘不过气来,很着急。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呀,正收苹果的时候干不动怎么行呢?住院治疗,苹果还没卖,没钱住院啊,所以赶紧到门诊来看有什么办法,花钱又少,又能把问题很快解决一下。
这个病人就是典型的心气虚散的那种状态,整个面色都是晦暗色,面部虚浮,手脚有点虚肿,也是那种水暗色,一股黑气,水气之色。他的指端都已经有点膨大了,杵状指,心脏病的典型表现。摸他的脉就是那种非常典型的浮大洪散之象,就是脉比较大,比较散,摸着没什么劲,没有冲劲。这个正当壮年的人,脉摸着一点气势都没有。舌质也是比较暗的。当时我就跟他讲,我说你这个都不用去做心脏彩超,心脏肯定已经变形肥大了。肯定经常的心慌,不光是气短。这个人说,是。他说也没钱,也没做过心脏彩超。
那么当时给他用的药呢,就是用的我们这个黄芪、甘草、五味子这个基本方加减。记得黄芪当时给他用的量比较大,用了克左右,他要求见效快呀,量少了可能觉得没有那么快的效果。这个人的问题还有小便不利,这也是阴霾之气瘀滞体内,不得外出,所以小便很少。排小便的时候感觉都没有劲,好像排不出来,也不是排不出来,就是排着不通畅的那种感觉。所以当时我说,你回家一副药里面,自已加上,自已回家捡那个白色的公鸡屎,找那个干的,一副药里加上一块。病人当时就接受不了。说药里面还加鸡屎干什么,他接受不了。我说你加上这个药你能少花很多钱啊,不加这个药,再开别的药你多花钱呀。病人就想了想同意了,那就加就加吧,只要能治病。
这个病人当然稍微也用了点运化中焦的药了。吃了三副药之后呢,回来反馈说好一点。说以前晚上睡得还不太好,现在晚上睡得比较塌实了。以前是稍微一动就厉害了,气就有点上不来,心慌,跳得非常快啊。现在好像是感觉拿点东西啊,还可以,有点效果。所以就接着又来看。那么就按这个路子呢,没怎么变,又吃了一个星期,基本上就是,普通的劳作啊,能够胜任了,虽然去搬苹果搬不动,至少摘苹果是没有问题了,很高兴。
这个人断断续续在我这儿吃了有一个月左右的药。他自己感觉好像是完全好了,实际上肯定还没有完全好。因为他感觉没有症状了呀,干什么都可以了,就舍不得花钱了。农民都比较穷,只是住院报销,门诊不报销,他又没时间住院。所以他自己感觉差不多了,就不来看了。最后一次他来看病的时候,他整个面色已经比较红润了,刚来时候的晦暗之色已经都没有了,人也显得精神了很多,胃口也比以前好了,心慌的感觉基本上没有了。当然这种病人如果想完全好,至少要三个月以上吧,才能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从西医角度来讲,人体大部分体细胞好像也是三个月左右更新一次,从中医的角度来讲,那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个月之后就万象更新了。
所以咱们讲这种以虚为主的病人呢,在我这边至少按我这个思路来治疗呢,效果还算比较满意。没有用大量活血化瘀的药,也没有用大量补益的药,只不过用了行气、收气的药。依据病人真实的病情,用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方子。所以大家如果临床上碰到类似的病人,可以试一试,这个小方子还是一个比较平和,比较安全的方子。
七、心气郁滞不出的治疗
接下来咱们讲第二种情况。刚才咱们讲的是以虚为主,还有一种病人是在心气已虚的基础上,出现了以气滞为主的症状,这种病人大部分都是比较年轻的病人,虚得不是很厉害,症状相对偏实一些。有些病人做心电图甚至会窦性心动过缓,严重的甚至会报告出一个传导阻滞,甚至是完全传导阻滞,都有可能。这种病人面色一般也是比较偏暗的,他的脉象跟刚才讲以虚为主的脉象完全不一样,这种脉象非常沉,非常细,也偏紧一些,就是沉细而紧。但是在沉细而紧当中呢,没有那种发硬的感觉,摸着不硬,还是相对较软。如果脉象摸着如果比较硬的话,这说明寒气比较盛,阳气比较虚一些。脉沉就是气郁在里面,不能开达。脉细而紧就是收在一块展不开,挤的比较紧,比较拥挤的感觉。整个气郁在里面了,出不来。这种情况,心火之气实际上也是偏虚的,只是病人大多比较年轻,所以没有表现出虚散的象来,只是表现为无力升达开散。所以这种郁滞,也只是相对的一个实证。这种病人一般都会有胸闷啊,心慌啊,会有这些感觉,年轻人比较多见,老年人相对少一些,老年人还是偏虚的情况多见一些。
象这种情况就是以郁滞为主,正气还不是很虚。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大胆用一些辛温通散的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我常用的基础方,主要的方子。麻黄是往外开散啊,细辛是在里面比较深的层次舒达开散,附子是从元阳的角度鼓动一下,都是往外散的。所以有时候我们讲木气郁滞,这就是典型的木气郁滞,郁滞到什么程度?郁滞到心火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磅礴开达的气势。相当于火气躲到地道里去了,没出来。
从深浅层次来讲呢,细辛就是从比较深的层次往外散,麻黄从比较浅的层次往外散,从内到外,一直散到外面,从最里面散到最外面,附子就是从底下加了把劲。这时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辛散的同时呢,要考虑到辛温通散必然消耗正气,必然耗伤阴津。所以这时候不能单纯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定要加上一些比较滋润的药。加一点黄芪来弥补一下消耗的周流之气,加一点人参、麦冬,收润一下阴津,防止发散太过。我们的目的是让一气恢复正常的周流,不是把一气散出去就不要了。这时候可以把生脉饮这个方子,人参、麦冬、五味子可以合进去。当然如果瘀滞比较明显的话,活血化瘀的药也可以往里加,但不是主要的,还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量可以适当大一些。
我在临床上,麻黄附子细辛多的时候都用到几十克,麻黄和细辛都用到二、三十克,附子可能会用到三五十克,量比较大,煎的时间长一点。细辛只要煎一个小时以上,就没有问题的,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包括麻黄也是,麻黄煎的时间长了,非常剧烈的舒散之性也会稍微缓和一些,当然还是其他药不能代替的。就是整个药煎的时间要长,一个小时以上,以缓和整个方子的辛散之势。
另一个,喝的时候要少量频服,不要一下喝太多,欲速则不达。要慢慢的,一点一点把它拽出来,就是把郁藏在里边的这股气慢慢往出拽。就像老太太抽线头一样,捏着这个线头一点一点往出拽,慢慢就全拽出来了。所以用大量麻附辛少量频频服用,比方说十分钟喝一小口,或者二十分钟喝一口都可以,根据病人的体质。这时候药的作用就好比我们在不停地抽线头一样,药力比较持续,药劲比较合适,人也能够耐受。如果一下喝太多,病人可能受不了。一般来说,这个药上午喝比较好一些,上午阳气生发呀,借着这股生发之势,效果更好。所以我一般都建议病人一付药一上午喝完,每隔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喝一小口,喝的时候要避风,躺着好好休息,有条件可以给他挂上一瓶葡萄糖,补充一下能量。不用其他药,只是输点葡萄糖就可以,因为消耗中气嘛。这样一般来说,效果很好,一副药喝完病人就会感觉胸闷啊,心疼啊这些症状会明显减轻。如果能连续用到一个星期左右,这个症状基本上就不明显了。我的病人大部分都是连续用一个星期,然后再改成普通的调理方药。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隔一段时间再连续用一个星期。一般有这么两三次,这个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
如果从西医的诊断来看呢,窦性心动过缓啊,或者房室传导阻滞呀,有特效的西药并不是很多。中药呢,咱们用这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就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八、完全性传导阻滞的小伙子
说到这里,也跟大家交流一个病例。这是一个小伙子,二十出头,可能是家族性的,家里人都心脏不太好,被诊断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平时总是觉得胸闷,心疼啊,心慌啊,西医说没什么更好的办法,没事,回去休息就好。因为他症状比较重一些,难以坚持工作,所以过来找我看。
他的面色是明显的偏暗,似乎没有年轻人的那股朝气。脉象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样,沉紧而细,稍软一些。一气郁在里面无力升达的样子。我给他用的就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麻黄用了三十克,细辛用了二十克,附子用了六十克,附子是以四逆汤的形式,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的形式用的,都是六十克,同时还用了三十克人参。还加了一点运中焦的药。方子比较简单,药不多,就是量比较大。
就告诉他回去先大火煎一个小时,小量慢慢喝。再买上一瓶蜂蜜,如果觉得喝了这个药,心慌,心跳得比较明显,药就不要喝了,就喝点蜂蜜,躺着休息一下。他回去第一次吃药的时候,也许喝得稍微多了一点,也许第一次喝药,喝了药以后觉得心慌得很明显,有点不太舒服。但是喝了点蜂蜜,休息了一会就好了。第一次喝完以后,觉得人整个身上就轻快了,觉得不那么疲惫了。连着喝了三副以后呢,再来的时候面色就已经改变了,那种灰暗的颜色就变得比较明润了。后来又给他用了五副,方子基本上没怎么变,还是小量频服。再喝完这五副以后,效果就更好一些了。以前一到晚上经常就会胸闷,心疼得睡不着觉,现在已经完全没有这个情况了,每天还能出去打打球,出一身汗还觉得很舒服,改善还是比较明显,比较迅速。
但是他复查心电图发现,发现传导阻滞依然存在。从症状上来讲,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但从检查来看呢,传导阻滞没有改善。可能中药对功能上的改善比较快,传导阻滞也许属于器质上的问题,恢复得慢一些,有可能是这个原因。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到,中药的效果还是比较快的,不像他们说得,西医看急性病,中医看慢性病。咱们中医也可以做到比较快的效果。
上面这两个心脏病患者,实际上都是心气不足。一个是虚得有点散了,所以治疗以收敛一气,缓缓升达为主。一个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郁滞,所以用峻剂缓服,徐徐升达,来消除郁滞。这两种情况还都算是偏于气的问题,都是从气的角度来恢复心火之气的磅礴开达之势。
九、服药后身痛不能眠的患者
还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心脏病好多年了,郁滞就慢慢变成结滞了,脉象往往就会有一种结滞不清的感觉。这种情况治疗时就要偏重于破结除邪。也给大家讲一个病例。
这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患者,十多年的心脏病了。年轻的时候很能干,巾帼不让须眉的那种类型。她这个病怎么得的呢?她年轻的时候,赶上家里出了点事,又没有别人帮忙,就一个人扛着,里里外外地非常操劳。别人还不理解,对她还有一些闲言碎语。她就很生气,很委屈。身体很累很虚的时候,生了这么一场气,就成了心脏病,一直到今天也没好。
摸她的脉呢,是明显的紧滞的感觉,而且有点模糊不清,好像脉里面有什么东西堵着一样。这就是陈久的郁滞慢慢在体内结滞住了,必然有有形的瘀结在体内。可以算是我们常说的痰瘀互结。她的嘴唇也是明显的绀暗色,舌头也是偏暗,舌底络脉曲张也非常明显。总体上还是以血瘀为主。
因为她只是偶尔胸闷心痛,平时大多是乏力气短,睡眠很不好,一晚上不停地做梦。所以她的正气还不是很虚,结滞为主。
给她用的什么药呢?就用了大量的活血破瘀的药。元胡红花都用了30克,主要来给他破除体内的结滞。
这个患者服药之后,第二天来告诉我,说她一晚上都没睡着觉。我问为什么呀?她说,吃了你开的药之后,全身疼,疼得都快受不了了,怎么躺着都不行,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姿势,根本没法睡。今天早上才慢慢不痛了,才补了一小会觉。
你看这个活血破结的药有多厉害,没有这个痛的过程,这个结滞估计很难迅速解除的。你再摸她的脉的时候,脉象就完全不一样了,明显的软了,清晰流畅了。一剂药就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效果。
后来又吃了几副药,她的整个胸闷呀,气短呀,多梦呀,逐渐就都改善了,不明显了。这是以破结化瘀为主的一个病例。
因为我自己在临床上,也不是专门研究心脏病这方面的专家,我看的病比较杂一些,什么病都看,这方面的病例也不是特别多,只能选这么几个有代表性的跟大家交流一下。
十、小儿心肌炎
当然心脏病有很多,风心病,小孩心肌炎啊,都很多。时间所限,不可能展开跟大家一一交流。只能从我见得比较多的慢性心脏病患者身上,得出这么一点体会来。就是心火为病,一气周流在心火这个部位,应该是比较充沛有力,盛极而能收,是有这个特点。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就要把握这个特点。虚的话,就帮助他恢复正常的盛壮的状态,就是扶正,同时也要注意不是单纯升散,这股盛壮的心火之气是要往回收的,是一个转折点。盛极而收,是一个临界点,要把握好这一点。把这一点把握好了,不管什么样的心脏病,我们都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比如象小孩心肌炎,单纯心肌炎,一味黄芪就可以治疗。据说一个老和尚碰到一个心肌炎的小孩发高烧,西医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只能是消消炎呀,养养心呀,老和尚对孩子的家长说,用五百克黄芪,连发三天汗就好了。大量的黄芪可以发汗。这个孩子就是用了三天黄芪,每天五百克,出了三天汗,这个病彻底好了。这是我以前的一个老师给我讲的一个真实的病例,年代比较久了,具体什么时候我也不清楚,他也不记得了。其实我们不用这么大的量,我们把量减少一下,对于一些单纯的小孩的心肌炎,长期用,一味黄芪就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黄芪这个药温和,升达,量用足了以后呢,又可以升已而降,能升能降,正好符合心气的这个特点。小孩本身自我恢复能力比较强,一般的郁滞,把气给他流通起来,他慢慢自己就好了。给小孩用药,只要能治病,越简单越好。
这位网友也举了一个病例,说出汗对风湿性心脏病的作用:“我在火车上碰见一位老人,说以前有风湿性心脏病,每天就拼命干活,出大汗,把衬衣都染黄了,后来好了。”呵呵,这个病例跟我们刚才讲得好像有点类似。拼命干活也是疏通郁气,出汗也是排出瘀滞的一种方式。
十一、课后问答
问:为什么不用三棱、莪术活血?
答:三棱、莪术我感觉它这个破的作用有点太大,开破的作用比较峻烈一些,对于心气比较虚的情况不太合适,主要是这么考虑。而且三棱、莪术破於结的效果比较好,活血的效果我感觉不如元胡好。
问:看过有的中医说,心脏病是中气下陷。
答:这个好像是张锡纯前辈说的,他好像说过大气下陷之类的,这个说法也对。因为本身心慌气短,脉比较散的情况,确实是气不能升达,不能升达就下陷了,只是说法不同而已,意思是一样的。
问:黄元御和彭子益的理论的区别。
答:我感觉黄元御前辈和彭子益前辈讲的道理基本上是相通的。我个人感觉黄元御老师他在《四圣心源》里面讲得更全面,更深刻一些。彭子益老前辈呢,讲的更浅显,更通俗一些,相对面比较窄一些。他们讲的都是一个东西。如果说他们的区别的话,可以比喻成一个是专业版本,一个是普及版本,大概是这么个区别。
问:喝补中益气汤一个月也没有把心肌炎治好。
答:补中益气汤这个药有点过于滋腻了。应该用比较轻柔的药来流通一气的,再加上点排瘀浊的更好,单纯补益还是不太合适。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小孩白癜风能治愈吗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