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卒中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被称为国人健康“第一杀手”。如何应对卒中挑战?在10月29日第11个“世界卒中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专家。
警惕:猝不及防的“杀手”
28岁的李拓觉得,自己19岁以来的每一天,都是捡回来的。
9年前,李拓是1名数学系大一学生,平日无肉不欢,期末来临连熬几夜复习后,一天凌晨突然头部刺痛,呕吐晕厥,送医后被诊断为脑卒中,局部出血,不得已休学住院治疗。“我一直以为脑卒中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直到从鬼门关爬回来,才意识到年轻人也有可能中招。”
医院副院长、脑血管中心主任陈晓虹告诉记者,脑卒中也叫“脑猝中”和脑中风,就像是狗突然从草丛中跳出来追逐人一样,速度非常快且猝不及防。
最新发布的《年脑卒中流行病学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人数万人。每12秒即有1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
陈晓虹表示,虽然脑卒中患者最常见于中老年,但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脑血管病发病年龄不断提前,青年发病者不断增加。有统计显示,我国新发脑卒中患者中,65岁以下人群约占一半。
“病房里已不再是一片白发,临床经常接诊到30、40多岁的年轻患者。”陈晓虹说。
挑战:卒中防控刻不容缓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到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再增长近3岁,达到79岁。
要实现这一目标,卒中防控必不可少。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介绍,根据对影响我国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和疾病负担的研究,预计到年慢性病仍然是我国居民最主要死因。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数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
梁晓峰说,脑卒中的预防和监测是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的一大重点。从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我国北方脑卒中患者死亡率高于南方,同时,脑卒中发病率趋向年轻化。
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王拥军认为,院内缺乏标准的卒中管理体系,患者和家属对卒中的认知水平不足,这是中国目前缺血性卒中年复发率仍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卒中患者应当规范管理和治疗。但是,统计显示,患者首次随访的脱失率高达20%,第5次随访的脱失率达到了70%,甚至有大于33%的患者自行停止使用药物,同时患者家属缺乏看护和管理的经验。这些都是我们在卒中防控治疗事业发展征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王拥军说。
“现行的医保结算制度也没有对脑卒中患者开绿灯。”沈阳市卫生计生局副局长付文丽表示,“现在有些病种开通了按病种付费,但是脑卒中并未被纳入其中。此外,脑卒中出现并发症后,不仅有肢体、语言还有心理障碍,都需要进行康复。医院可以医保报销康复项目,医院并没有被纳入医保,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应对: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梁晓峰认为,应对卒中挑战,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他建议,预防脑卒中的发生,首先需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膳食平衡、戒烟限酒、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果谷物类食品的摄入。同时,要增加运动,学校应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运动时间,工作中也可以适当提供运动场所,增加“坐班族”的运动量。另外,要做好疾病相关知识的科普,加强三级预防,降低疾病治疗成本。
“对患者和家属的科普非常重要。因为知识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陈晓虹指出,脑卒中虽发病迅速、来势凶猛,但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如果能有效抓住4.5小时的黄金救治期,治疗仍然很有希望。
王拥军介绍,为了完善卒中管理体系,提高公众主动预防卒中的健康意识,传递科学的疾病知识和治疗观念,中国卒中学会和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共同发起了缺血性卒中标准化诊疗及长期管理强化项目。该项目将在全国医院展开,医院内部,包括临床路径标准化诊疗推广与执行、线上随访档案建立;另一方面针对院外,对出院患者、家属以及公众加强教育和管理。
“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是‘正视卒中,可防可治’。卒中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王拥军呼吁,医院、患者、家庭、社会共同携手,完善预防、治疗、康复的系列举措,应对卒中挑战。
秋冬护心做好四件事
静神养心。秋冬季人易心生伤感,呼吸不稳,这会使身体之气外泄。中医上讲情绪的变化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久之就容易生病。因此,在当下的社会要保持舒畅的情绪,关键就是遇事“淡定”。切忌悲忧伤感,要收敛神气。适时安抚经络,可纠正脏腑功能的失衡,更能养心。可晨漱后,闭目静坐,牙齿闭合36次,舌在口中搅动,津液充满后,分三次咽下。稍停,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头顶住上腭,鼻子吸气;将气慢呼出,默念“口四”字,不要出声,反复36次,坚持可健肺养心。
此外,晚上睡觉前也可以练10多分钟的气功,意守丹田、舌顶上颚、配合叩齿和提肛运动,精神会完全放松下来,然后将烦心事“排空”,神智也就清楚了。不仅如此,也可以在生活中发展高雅情趣的爱好,譬如书法,每个字的结构、字在纸张上的布局、一个字及每行字的处理讲究的是整体关系,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心也就静下来了,算是一种神智的锻炼。
睡眠保心。身体特别劳累虚弱时,心血管疾病就找上来了。中医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天高气爽,老人可以“早睡晚起”,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一般来说,秋季晚9点至10点入睡,中午加点午休,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进入深秋后,天气变化无常,被子要随气温增减。不冷,方可安眠。睡觉时护住胸背,因五脏的腧穴都汇集于背部,若邪风侵入,易中风。睡眠不好,长期疲劳会引起正气不足,进而导致血淤、痰浊。
膳食平心。中医讲的“饮食有节”有两层意思:一是进食的时间要有规律,早中晚三餐尽量到点就吃;二是进食的量有节制,不要太多或太少,而且饮食结构要科学搭配。整体上讲就是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的食物要少吃,蛋白质适量,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早餐应讲究营养均衡。一个鸡蛋、一袋纯牛奶或一杯豆浆,这样一天的蛋白质需求基本就能满足,再配上一些小点心。午餐和晚餐也不宜吃得太饱,主食馒头2两、或米饭2两,再适量吃些蔬菜和水果,八成饱就止住。
此外,每晚下班后,特别疲惫时,喝一两左右的红酒,既能缓解劳累,其活血化瘀和抗氧化作用还能护血管。
清茶安心。茶香沁人心脾,喝茶有益健康。我国茶养生历史悠久,红茶以养胃著称,但新研究发现每天喝4杯红茶还能降低心脏病风险。大家可以选用怡心安神茶:龙须10克、石菖蒲5克,龙须加水煎沸10分钟,加石菖蒲煎沸15分钟。每日1~2剂,代茶饮。《重度堂随笔》评:“可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智,妙药也。”
此外,必要时,可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选择步长参仙升脉口服液,它的主要成分为红参、淫羊藿、补骨脂(盐炙)、枸杞子、麻黄、细辛、丹参、水蛭。能温补心肾,活血化瘀,可用于阳虚脉迟证,即出现脉迟、脉结、心悸、胸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气短乏力或头晕、舌质暗淡或有齿痕、或舌有瘀斑、瘀点。总得来说,相当于轻、中度窦性心动过缓和轻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不合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心肾阳虚,寒凝血脉证。
空气污染能伤害年轻人的血管
美国心脏病协会《循环研究》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说,空气污染能伤害健康年轻人的血管,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空气污染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
由于受地理条件等影响,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市会周期性出现相对严重的空气污染,曾被评为美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从年开始,研究人员连续3个冬季抽取普罗沃市72名健康成年人的血样进行评估,这些人都不吸烟,参加研究时的平均年龄为23岁。
血样分析结果显示,每当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PM22.5)浓度上升时,这些年轻人血样中的心血管疾病标志物水平也会出现异常变化。例如,血样中显示血管细胞伤害与死亡情况的微粒数量显著增加,抑制血管生长与预示血管炎症的蛋白水平也同样增加。
参与研究的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教授阿鲁尼·巴特纳格尔说,这些发现表明空气污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及中风的情况可能比先前认为的更普遍,而且发生在比先前认为更早期的年龄阶段。
巴特纳格尔说:“虽然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污染可能在高风险易感人群中引起心脏病发作或中风,但这项发现显示空气污染甚至也能影响看似健康的人群,这表明我们所有人都应治疗白癜风中药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