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灵台长面武国荣灵台人爱吃长面。陇东之外,许多地方的习俗是迎饺子送客面。而我老家灵台是迎客吃一顿长面,送客又是一顿长面。过年过节呢,必然是一顿长面,至于过岁过寿,人家过红白事,吃长面是一定的了。 在灵台人的眼里,似乎长面是最好的吃食,吃长面是最高的待遇。能吃上长面,是主家富足的象征,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日子过烂包的人,社会地位不高的人,很少会有吃得长面的口福。庄稼人当然聪明了,首先不会亏待自己的嘴。自己汗一把唾沫一把辛苦出来的麦子,犒劳就先犒劳自己。每天的早饭、晌午饭里头,有一顿饭吃的就是擀长面。面是裹裹面,片片面,旗花面,节节面,长面,诸如此类的面插花着吃。隔三岔五,隆重地吃一回长面。农忙时节,比如春种,夏收,秋收,农活重,耗体力,一天就不是吃两顿饭了,而是三顿。晚上从外面归来,男人们或者在炕上,或者在院边的树下歇缓,一道回家的妇人们偷不得懒惰,擀面的擀面,烧锅的烧锅,一顿热气腾腾香气腾腾的长面,一定要吸到一家人肚子里的。这俗称喝汤,其实是尽饱吃。没有这样一顿美味,人会感觉这一天没有过美,心里总是欠缺了个啥,晚上的觉也睡不踏实。 长面在我们灵台县,现在变成一种风味小吃了。留在灵台的人,或者灵台在外面干事情的人,或者外地去灵台的人,都爱在灵台打问吃长面的事。谁家媳妇锅灶好,擀得一手筋道长面,调得一锅好汤,必被追捧,要着吃的人,寻着吃的人,像跟集的一样络绎不绝。过去日子紧,人家麦子少,人们以多磨麦为荣耀,稀罕吃长面。现在呢,麦子多得很,年年堆成陈粮,可是能擀长面的人欠缺了。吃一顿长面又像以前一样稀罕。乡里的人城里的人,现在普遍吃的面是床子面、机器面,好一点的,吃拉条子。灵台县城东沟桥南边,一个丰满的妇人开了一家叫“口来福”的长面馆,面是现场擀,从农村叫来的几个头脸抹得油光的攒劲女人,胳膊甩得欢欢地轮流擀,长面供不应求。这老板娘脑瓜灵醒,挣钱不忘质量,把生意由县城当中做到东首的居民小区,又由灵台县做到崇信,泾川,平凉,兰州。灵台的长面,继续张扬着家乡的好名声。 我打小观察,灵台的长面,大概有十三个重要环节,需要特别做好。和面,醒面,揉面,擀面,切面,烧锅,下面,冰面,捞面;配菜,炒汤,烧汤,浇汤。这十三道程序,没有一个可以马马虎虎,应付差事。这些都做到位,长面才能端到人跟前,吃的人才会美滋滋地端碗,用筷子挑提面,奧噗奧噗着吹热气,然后吸面,下咽。这长面吃起来滑溜,极合口味,就无所谓细嚼慢咽。但凡细嚼慢咽的人,一定不是灵台人而是外地人,或者不是喜爱吃灵台长面的人而是喜爱吃米饭炒菜的人。 为啥把和面等十三道程序说得重要呢?没有这十三般手艺,细工慢活,长面就有可能做日塌了,再细的麦面,再丰富的素荤菜,再汪的汤,都等于白搭。面要掺点碱面粉,水要温温水。醒面要个把小时,揉面需三四遍。擀面周圆着推,圆月亮是怎么个样子,案板上的面饼就是怎么个样子。面可用刀切,可用刀犁。可以切犁成线丝状的,也可以切犁成韭叶的、裤带宽的。下面前,要把水舀宽展,锅烧得水开开的,一把面下一锅,不能图省事,一次几把一起下,成为搅团。捞面要看机候,面不能夹生也不能煮过,成为短节节。长面顾名思义,就是面条长长地,总要长过一尺,尺五甚至二尺。再长就不是手擀切得的面,就是没有多少嚼劲的机器面、床子面。冰面虽是简单,却需要动脑子。过去的人皮实,沟泉里担来的凉水就能冰面,人吃了没啥感觉,现在人肠胃普遍不好,得把开水晾凉冰面。吃长面必使大碗,安口窑烧的黑白瓷老碗正好。捞面只要一筷头的面,浇汤却要至碗沿的三分之二处。这叫一口香,汤味比较充足地沁入到面里了。 灵台吃长面,先吃窄的,再吃宽的。先吃一碗汤的,再吃一碗干的。长面的汤,可以有萝卜丁丁,豆腐丁丁,肉丁丁,稍微飘点葱花香菜蒜苗,放油熟辣子的臊子汤,也可以是极简单的葱花炝醋酸辣汤。干调的长面,一般用出锅的宽面整,高垒垒的面,上面是高垒垒的肉臊子,或者红白萝卜丁丁,豆腐丁丁加葱段做的臊子,稍微撒点葱花香菜或蒜苗,搁足油熟辣子。独蒜是要几瓣的。大蒜味道浓,大嚼大咽,亦不太绅士和雅观,可在长面的美味面前,谁又能顾忌什么形象了呢。(录音合成:卢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