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2

文章来源:窦性心动过缓   发布时间:2016-12-7 19:06:09   点击数: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儿正常窦性心律突然被一系列(连续3个以上)的异位心律所取代,然后又突然中止,重新为窦性心律所接替。包括房性以及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心动过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等)、药物影响(如洋地黄中毒等)或非器质性心脏病患儿。小婴儿可无明显异常表现或仅有烦躁不安、拒食、呕吐等,严重者可有面色灰白、呼吸急速、肺部罗音等,容易被忽视而导致心力衰竭;年长患儿常诉心悸、头晕、疲乏、烦躁等,可有恶心、呕吐、腹痛、晕厥等,较少发生心力衰竭和休克。心电图特点为:RR间期均齐,心室率婴儿可达~次/分,儿童~次/分;QRS波正常,如有束支传导阻滞可增宽;ST-T波可有缺血性改变,部分患儿可见在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的逆行P波紧随QRS波之后。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发作,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发生心力衰竭。

2.室性心动过速(VT):为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发展为房颤,引起心脏性猝死,小儿少见。可见于心肌炎、心肌病、心脏手术后、药物中毒(如洋地黄、肾上腺素、奎尼丁等)、酸中毒、缺氧、休克、电解质紊乱等疾病患儿。阵发性VT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年长儿可有心悸、疲乏、心前区疼痛等,严重者可晕厥、抽搐甚至猝死,小婴儿症状不明显易出现心衰或休克。心电图特点为:连续3次以上的室性早搏,心室率多在~次/分,可快于心房率;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可见窦性P波,但P波与QRS波各自独立,PR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可见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相反。

(五)心房扑动(房扑)及心房颤动(房颤):房扑(AF)属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房颤(Af)是心房各部分心肌纤维毫不协调地、无规则的乱颤,使心房失去了正常有效的收缩。房扑和房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先天性、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增大者,及心肌炎、心肌病等,也见于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后及洋地黄中毒等。偶尔健康新生儿或小婴儿可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未成熟而发生房扑。

1.临床要点:临床表现视原发病的轻重及心室率的快慢而不一,轻者症状轻,多能耐受;重者可发生心衰、休克。体查时发现心音低钝、快慢不一、强弱不一、脉搏脱漏。

2.心电图特征:

2.1房扑: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匀齐、大小相似的锯齿状F波,各波之间无等电位线,F波的频率为~次/分。F波在Ⅱ、Ⅲ、aVF、V1导联中最清楚;心室率依房室传导的比例而定,可呈4:1、3:1、2:1、1:1等不规则的房室传导,QRS形态正常,如有室内差异性传导,额堪忧宽大畸形的QRS波。

2.2房颤:P波消失,代之以纤细、零乱、快速和形态不一的f波,频率为~次/分,Ⅱ、Ⅲ、aVF、V1导联中最清楚,心室节律不一,R-R间期绝对不一,心室率一般为-次/分左右,如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缓慢而规则,约40~60次/分。QRS形态正常。

(六)心室扑动(室扑)及心室颤动(室颤):室扑(VF)与室颤(Vf)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常见病因有严重的心脏疾病、中毒、触电、电解质紊乱、麻醉或手术意外。

1.临床要点临床表现为突然心跳停止、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到及心音消失。

2.心电图特征

2.1室扑:QRS及T波无法分辩,呈规则、快速、连续的大波,频率为次/分左右,常不能持久,可能很快转为室颤而导致死亡。

2.2室颤:QRS及T波消失,呈不规则、形态和大小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次/分。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咨询
北京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exm.com/bzzs/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