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剖:在房室结周围的心房组织存在传导纤维束,与冠状静脉平行的传导束被纤维组织分隔成传导特性不同的快径路与慢径路,快径路位于致密房室结的前上方,慢径路位于致密房室结的后下方,快径路和慢径路的纤维分别沿致密房室结两侧走行,解剖上都在致密房室结之外,选择性射频消融术在上述部位可以分别阻断快、慢径路传导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分型:根据电生理特性可将房室结双径路分为前向性、逆向性和双向性三种类型。食道法心脏电生理检查进行心房刺激,只能显示出前向性房室结双径路,另外两种类型需根据心室刺激出现的电生理特性才能诊断。
一般前向性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性为快径路不应期长,传导速度快;慢径路不应期短,传导速度慢,窦性激动常沿传导速度快的快径路传至心室掩盖了慢径路传导。电生理检查时通过心房分级递增或程控期前刺激,使激动在不应期较长的快径路内发生阻滞,因慢径路不应期较短传导速度又慢,从而能显示出慢径路传导。临床电生理学将心房期前刺激配对间期缩短10ms,S2-R间期突然延长的慢径路传导现象称为房室结双径路“跳跃现象”。一般认为在心房期前刺激配对间期缩短10ms时,S2-R间期延长的增量超过60ms便可诊断为前向性房室结双径路。
3、食道电生理特性:在食道心脏电生理检查中通过分级递增或程序期前刺激,使激动在不应期较长的快径路内发生阻滞,从而显示出慢径路传导。少见情况下,传导速度慢的慢径路不应期反而长于快径路,使其无论在窦性心律或心房刺激时均无法显示,只有在心室起搏或诱发出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后才能确诊。
1)S1S1分级递增法刺激:①S1S1刺激频率接近快径路不应期时,S-R间期突然出现显著延长。如果慢径路至快径路间反复形成隐匿性传导,则可造成S-R间期持续延长;②当S1S1刺激频率达快径路有效不应期时,出现短、长两种S-R间期规则的交替出现,或呈3:2传导。短S-R间期为快径路传导,长S-R间期为慢径路传导。但需与单纯的房室结文氏型传导鉴别,能诱发快径路折返性心房回波或AVNRT可明确诊断。
2)程序S1S2或RS2刺激法:随着S2偶联间期缩短10ms,S2-R间期出现跳跃延长>60ms,系激动在快经路内传导受阻改从慢径路下传,可立即诱发慢快型AVNRT,也可在S2-R间期继续延长到一定程度后诱发。心房期前刺激时S2-R间期不出现跳跃现象,如能诱发慢快型AVNRT,也可诊断房室结双径路。
3)、在电生理检查过程中,随着S-R的突然延长,诱发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出现双径路折返性P波或反复搏动也可认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4)、房室结多径路传导:心房期前刺激时,在S1-R间期或R1-R1间期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见到≥2次的S2-R间期>60ms的跳跃现象,可诊断房室结三径路、四径路传导,以不同基础刺激周长的心房期前刺激均能反复出现时较为可靠。
4、跳跃现象的定义:在心房基础刺激周长稳定时,S1S2偶联间期缩短10ms,S2-R间期突然延长的增量超过60ms,则诊断房室结传导发生了跳跃现象,为诊断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标准之一。在窦性心律或S1S1刺激时单独采用房室传导增量大于60ms诊断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应慎重,否则容易造成房室结双径路诊断扩大化的情况。
图1S1S-10ms,S2Rms;S1S-10ms,S2Rms图2由上至下随着S1S2间期缩短,可见S2R间期发生两次跳跃性延长,说明有房室结三径路,并在最后一次跳跃延长后诱发心动过速。参考文献:
《实用食管法心脏电生理学》、《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与临床应用问答》
利益冲突:无
本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