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指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因三叉神经脱髓鞘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
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01
按病因分类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因不明,可能与神经受压或异常放电有关。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认为病变位于半月神经节到脑桥间的部分,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压迫所致。中枢学说认为三叉神经痛为一种感觉性癫痫样发作,异常放电部位可能在三叉神经脊束核或脑干。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疼痛为持续性,伴患侧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等,常合并其他脑神经损害症状,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等。如桥小脑角部位肿瘤、颅底鼻咽癌、炎症、外伤、血管畸形压迫了三叉神经,也会引起三叉神经痛。
02
按疼痛的症状特点分类
典型三叉神经痛:该类型呈阵发性反复发作的疼痛,患者有明的间歇期,并且在间歇期内并没明显的疼痛感。
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该类型呈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并有阵发性加重的特点,并且没有触发点现象。
03
流行病学
所有患三叉神经痛的人群中,40岁以上患者占70%~80%,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人群:成年及老年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04
诱发因素
在进行牙科或外科手术时可能会损伤三叉神经;遗传因素,如遗传基因的异常可能会诱发该病;在离婚、亲人去世等造成自身精神压力大时,也会诱发该病;某些因素造成免疫功能的异常,也会引发该病。
05
临床表现
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主要是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明显的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持续数秒或1~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可呈周期样发作。
典型症状:疼痛常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表现为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明显的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持续数秒或1~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三叉神经痛,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痛”。
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可为数日、数周或数月不等,缓解期如常人。随着病程迁延,发作次数逐渐增多,发作时间延长,间歇期缩短,甚至为持续性发作,很少自愈。
其他症状:患者主要表现因恐惧疼痛不敢洗脸、刷牙、进食,面部、口腔卫生差、面色憔悴、情绪低落。严重病例可因疼痛出现面肌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即痛性抽搐。
并发症:颅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复视、听力下降、面瘫和面部麻木,少数患者可出现声音嘶哑和饮水呛咳等症状。
06
影像学检查
颅脑MRI、颅脑MRA、颅脑CT、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判断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病变部位。
07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01
非药物治疗
病人要选择质软、易嚼食物。不吃辛辣刺激、过酸、过甜、油炸和寒性食物等,而且饮食要营养丰富,平时应多吃些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类食品;吃饭漱口、说话、刷牙、洗脸动作宜轻柔,以免诱发三叉神经痛;注意头、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冻、受潮,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面;平时不宜疲劳熬夜,保持充足睡眠;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卧室不受风寒侵袭。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02
药物治疗
卡马西平:首选治疗药物,有效率可达70%~80%。用法用量:口服,开始一次0.1克,一日2次,第二日后,每隔一日,增加0.1--0.2克,直到疼痛缓解,维持量每日0.4~0.8克,分次服用;最高量每日不超过1.2克;不良反应可见:视力模糊、复视、眼球震颤、水潴留和低钠、变态反应等,以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皮疹、共济失调、再生障碍性贫血、昏迷、肝功能受损、头晕、嗜睡、口干、恶心、消化不良等,停药后多可消失。
精神症状时需立即停药。孕妇忌用,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房室传导阻滞、血清铁异常、骨髓抑制、严重肝功能不全等病史者禁用。苯妥英钠:苯妥英钠对三叉神经痛的有效率较卡马西平低,其有效率为20%~64%。每日0.2~0.3g,分2~3次。效果不佳时可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0.6g。
不良反应:常见眩晕、头痛,严重时可引起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语言不清和意识模糊,调整剂量或停药可消失。造血系统为致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常见皮疹伴高热,罕见严重皮肤反应,如剥脱性皮炎,多形糜烂性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致死性肝坏死,淋巴系统何杰金病等。
禁用于对乙内酰脲类药有过敏史或阿斯综合征、Ⅱ-Ⅲ度房室阻滞、窦房结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功能损害者。
病情严重时,可以将卡马西平与苯妥英钠合用,以求达到最佳止痛效果。
氯硝西泮片:口服,一天6---8毫克。不良反应:嗜睡,头昏,共济失调,行为紊乱异常兴奋,神经过敏易激惹(反常反应),肌力减退;行为障碍,思维不能集中,易暴怒(儿童多见),精神错乱,幻觉,精神抑郁;皮疹或过敏,咽痛,发热或出血异常,瘀斑,或极度疲乏,乏力;行动不灵活,行走不稳;视力模糊,便秘,腹泻,排尿障碍,语言不清。
禁忌孕妇、妊娠期妇女、新生儿禁用。
维生素B12注射液:主要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用于神经炎的辅助治疗。
肌注,成人,1日0.~0.1mg或隔日0.05~0.2mg。用于神经炎时,用量可酌增。
不良反应:肌注偶可引起皮疹、瘙痒、腹泻及过敏性哮喘,但发生率低,极个别有过敏性休克。
其它药物: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如布洛芬、醋氯芬酸、复方氨酚待因片等;神经营养如甲钴胺、维生素B1、B6等。也有人尝试着用抗癫痫病药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此类药物对疱疹后神经痛有治疗作用,应能治疗三叉神经痛。
03
其他疗法
封闭治疗:服药无效或有明显副作用、拒绝手术治疗或不适于手术治疗者,可试行无水乙醇或甘油封闭三叉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破坏感觉神经细胞,可达止痛效果。不良反应为注射区面部感觉缺失。
伽马刀治疗:可采用伽马刀照射的方式,降低三叉神经的敏感性,一般在治疗后1个月可发挥作用。
手术治疗:方式是在CT或C型X线机的帮助下,将特制的针穿刺到三叉神经的根部,利用高温作用,使神经中所含的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这种手术方式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不仅疗效好,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患者承受的痛苦也比较小。
点此亲启
致各位读者朋友
本刊唯一投稿电子邮箱:
yxlw
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