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黑龙江。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应用:
1、脾胃虚弱,倦怠乏力本品甘能补虚,归脾经,能补脾胃不足而益中气,因其作用和缓,故多作辅助药用。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症,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共成补脾益气之剂,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2、心气不足,心悸气短,脉结代本品归心经,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适用于心气不足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气短,如《伤寒类要》单用本品治疗伤寒心悸,脉结代者。若属气血两虚所致者,常与人参、阿胶、生地黄等补气养血药配伍,如炙甘草汤《伤寒论》。
3、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本品还长于解毒,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生用药性偏凉,能清热解毒,可用于多种热毒证。治疗热毒疮疡,可单用煎汤浸渍,或熬膏内服;临床更多与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配伍。治疗热毒上攻,咽喉肿痛,或红肿不甚者,可单用;红肿较甚者,宜与连翘、山豆根、牛蒡子等解毒利咽之品配伍。
4、咳嗽痰多本品甘润平和,归肺经,能祛痰止咳。随证配伍,可用于寒热虚实多种咳嗽,有痰无痰均宜。如治疗风寒咳嗽,可配伍麻黄、苦杏仁;治疗肺热咳喘,可配伍石膏、麻黄、苦杏仁;治疗寒痰咳嗽,配伍干姜、细辛等药;治疗湿痰咳嗽,常配伍半夏、茯苓;治疗肺虚咳嗽,可配伍黄芪、太子参等药。
5、脘腹、四肢挛急疼痛本品味甘能缓,又善于缓急止痛,对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的四肢挛急作痛,均常与白芍相须为用,如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临床常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随证配伍用于血虚、血瘀、寒凝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脘腹、四肢挛急作痛。
6、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本品甘平,药性和缓,与寒热补泻各类药物同用,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有调和百药之功,故有“国老”之称。如白虎汤《伤寒论》中与石膏、知母同用,以防寒凉伤胃;四逆汤《伤寒论》中与附子、干姜同用,以防温燥伤阴,并可降低附子的毒性;调胃承气汤《伤寒论》中与大黄、芒硝同用,以缓其峻下之势,使泻不伤正,并缓解大黄、芒硝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中与人参、黄芪、熟地黄等同用,以调和脾胃,使补虚药效缓慢持久。半夏泻心汤《伤寒论》中与黄芩、黄连、干姜、半夏等同用,又能协调寒热,平调升降。此外,本品对药物或食物所致中毒,有一定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2~10g。蜜炙甘草功能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使用注意: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化学成分:主要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三萜类,甘草黄酮、异甘草黄酮、甘草素、异甘草素等黄酮类,尚含生物碱、多糖、香豆素、氨基酸及少量的挥发性成分等。
药理作用:甘草次酸和黄酮类成分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能减少室颤率。甘草酸类和黄酮类物质是甘草抗溃疡的两大主要活性成分。甘草水提物、甘草次酸、甘草的黄酮部位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甘草水煎液、甘草浸膏、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总黄酮等均可降低肠管紧张度,减少收缩幅度,具有解痉作用。甘草酸、甘草次酸及甘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此外,甘草有抗利尿、降血脂、保肝和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心正药真种德辅仁
名医良藥寿世惠民
各舘店地址电话
国医国药舘:西安市东大街与尚俭路丁字口向北50米
-82621555-
--
公交停靠:5、7、8、14、20、25、27、29、30、37、40、41、
43、45、47、、、、、、、、、、路区间、、、、、、、、
、、、20区间等线路到大差市站下车即可
纬什街舘:咸宁东路号(纬什街幸福路十字)。
-
子午路舘:小寨西路99号(子午路十字)。
-85363
北大街舘:西五路号(医院对面)。
-
玄武新城舘:未央区太和路玄武新城7号楼1层。
-
明德门舘:朱雀大街南段3号(丈八路十字)。
-
东二环舘:信和路28号(东二环华润万家对面)。
-
建工路舘:建工路38号龙城四季(公园南路十字)。
-
蓝田县舘:蓝田县蓝新路南延伸段(30米路)。
-
往期精彩回顾
未病先防首选膏方
易聖堂伴您學中藥--胖大海
易聖堂伴您學中藥--桔梗
易聖堂伴您學中藥--人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