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化疗与靶向药物合理应用维持治疗有效

文章来源:窦性心动过缓   发布时间:2020-11-7 13:59:22   点击数:
  

浙江大医院陈敬沈朋

诊疗经过

1、病史介绍

患者男性,45岁,因“大便不畅3月”就诊,肠镜确诊为直肠癌。于年10月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术(dixon)+造瘘术”。术后病理示(直肠)距肛缘10cm处溃疡型中分化腺癌;肿瘤部位:直肠;肿瘤大小:2.2×2.4cm;大体类型:溃疡型;组织学类型:中分化腺癌;切缘阴性;侵至深肌层;无脉管、神经侵犯,淋巴结3枚未见癌转移。病理分期为pT2N0M0,ⅡA期。

鉴于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2枚,术后给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辅助化疗8周期。

2、既往史、肿瘤家族史:无特殊异常。

3、复发转移及治疗

?年1月8日发现两肺多发结节,建议随访。年4月22日复查肺部CT示:部分病灶变大,考虑为转移灶,行原发肿瘤KRAS基因检测提示第12号密码子突变。

?年5月11日起,予贝伐珠单抗(mg,d1)+FOLFIRI方案(伊利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化疗7周期,过程顺利,胃肠道不良反应1级,血液学不良反应1级,高血压2级,窦性心动过缓,胸痛2级。

?疗效评价:4周期后全面复查,根据RECIST标准,疗效评价为疾病稳定(SD)。

?随后定期复查,年4月14日胸部CT示:双肺多发转移瘤复查,对照年7月13日CT病灶增大、增多。

(年4月14日CT图)

4、疾病进展后治疗

?年4月27日起,给予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方案,治疗共12个周期,疗效评价SD。

(-5-25CT图)

(-7-23CT图)

(-9-4CT图)

(-11-9CT图)

?因患者要求暂停化疗,年11月23日,给予贝伐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2周期,部分病灶增大,疗效评价SD。

?年1月7日起,因部分病灶增大,但疗效评价未达PD,遂重新予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方案化疗2周期。

(-11-9CT图)

(-1-4CT图)

?年3月复查,对照年1月4日胸部CT显示出现新病灶,疾病进展。

(-1-4CT图)

(-3-17CT图)

5、后续治疗

?年3月20日起,予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治疗6周期后,因手足综合症停用卡培他滨,后贝伐珠单抗+奥沙利铂治疗。

思考要点

1、纵观患者整体治疗过程,术后辅助治疗中接受了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的方案;复发转移后一线治疗给予FOLFIRI(伊立替康+氟尿嘧啶)+贝伐珠单抗的治疗方案共7个周期(BICC-C临床研究证据)。将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药物与化疗方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同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治疗疗效,并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

2、在FOIFIRI方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随访中,患者再次发生肺转移灶的疾病进展。同时出现心脏毒性,根据循证证据,将氟尿嘧啶更换为雷替曲塞,给予伊立替康+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方案的二线治疗。

3、伊立替康+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12周期后,疾病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考虑治疗安全性与耐受性,给予贝伐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2周期,随后继续伊立替康+雷替曲塞+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维持治疗的使用为患者争取了一定的身体状态恢复时间,为后续治疗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

高度点评

理论联系实际,看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策略的多方优化

上海交通大医院张俊

?合理利用各项治疗手段加强疗效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研发进程以及对肿瘤分子分型相关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晚期结直肠癌(mCRC)综合治疗的新手段,有效改善了mCRC患者的预后,其与化疗药物的联合治疗进一步延长了mCRC患者的生存时间。既往多项循证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以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为基础的方案,与单用化疗对比,均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本例患者为KRAS基因突变,在发生异时性肺转移后,一线接受了贝伐珠单抗+FOLFIRI方案治疗,该方案取证于BICC-C这一经典临床研究,该研究中,治疗组的OS达到了28个月。

?有效改善药物耐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exm.com/jbwh/10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