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某某,男,41岁,年10月5日初诊。
主诉:心悸、心慌1年余,加重半个月。
病史:患者于1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心悸、心慌,未予重视,半月前症状加重,医院行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min,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改善,经人介绍,特来求诊吾师。刻下:心悸,心慌,伴头晕,气短乏力,胸闷,畏寒怕冷,纳谷不馨,口稍干,眠差,二便尚可,舌尖红,苔白,脉沉迟。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麻黄12g炮附子9g(先煎)细辛6g
桂枝9g丹参18g连翘20g
牡蛎30g(先煎)黄芪20g白条参9g
山楂20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10.12):患者诉服上方后,心悸、胸闷气短明显减轻,胃口仍欠佳,眠差,舌质淡,苔白,脉沉。予上方改黄芪30g,加鸡内金20g、炒枣仁15g。续服14剂后,以上症状消失,心率提到64次/min。后守方调服2月余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语: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min为窦性心动过缓,属中医学“心悸”、“胸痹”范畴,又谓之“迟脉症”。本案患者少阴心肾两脏亏虚,阳气衰微,胸中阴气不散,脉络受阻,心失所养,故出现心慌心悸、胸闷、脉沉迟之诸症;阳气不振,阴寒之邪内侵,凝聚不解,故见畏寒怕冷;心肾阳虚,中焦失于温养,影响脾胃运化之能,故纳差;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养,故见头晕、气短乏力之候;阳气虚衰,津液失于敷布,故见口干;心阳久伤,阳不入阴,致阴阳失交,故见眠差;阳虚寒凝,经脉不畅,郁而化热,故舌尖红。四诊合参,辨为心肾阳虚,心脉不畅,兼有郁热之证。
吾师治以温补心肾,散寒逐邪,活血通脉,稍清郁热为法,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进行治疗。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第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方是仲景治疗少阴阳虚,复感外邪的少阴兼表之证,其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散寒,与本例窦性心动过缓之主要病机相符,故可选用之。方中麻黄、细辛性温辛散,为温经散寒、宣通气血、蠲痹通滞的要药,具有出里走表、达卫散寒、升发阳气之功;附子为辛热之品,取其温通十二经脉,尤以贯通心脉,鼓动心率为主;三药相配,可起敷布阳气、散逐里寒之效;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可兴奋肾上腺素神经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附子有显著强心作用,使心肌功能改善,并有扩张外周血管作用;细辛有提高新陈代谢、强心、扩张外周血管、抗炎镇痛等作用。桂枝甘温而温通经脉,达到温补心肾、益气助阳、鼓动心脉的作用;丹参活血祛瘀通络;连翘清泻心火,如《雷公炮制药性解》言:“连翘苦寒,虽泻六经,而心经为最”,且可制约诸辛热药温燥之性;牡蛎咸寒,可沉潜虚阳,安神定悸;黄芪、白条参为补气要药,健脾运化,扶正补虚,与附子相伍,可温补阳气,其中白条健脾补气之余,尚能生津宁神;山楂既可合参、芪健脾行气,又可活血散瘀;诸药合用,令心肾阳得温,阴寒得散,气血得通,则心脉可复。
二诊之时,患者诸症皆减轻,说明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而仍有胃口欠佳,为脾胃之气尚未恢复,当守方续进,加重黄芪剂量以增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之效,鸡内金运脾消食开胃,待后天之本充实,气血生化有源,则心悸之疾自无忧矣;另加炒枣仁养心益肝,宁心安神。如此守法调治则心悸心慌未再发,余诸症皆瘥,疾病告愈。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