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亦称为窦房结功能障碍(SND),是由窦房结和(或)窦房结周围组织的病变,导致窦房结起搏和(或)窦房传导障碍,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征。
据统计50岁以上就诊人群中,每人中有3例SSS;在65岁以上就诊人群中,每人中即有1例。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SSS发病机制、病因、发病特点、临床分型
1.窦房结解剖特点
窦房结是心脏自律传导系统的最高起搏点,主要由位于中央的具有自动起搏特性的细胞与位于边缘的具有传递冲动功能的T细胞组成。2.窦房结血液供应窦房结动脉6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0%起源于左冠状动脉。3.窦房结神经支配窦房结主要受右侧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调控。4.SSS的主要病因窦房结动脉供血减少;窦房结周围神经或心房肌病变;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某些抗心律失常药抑制窦房结功能;淀粉样变性、甲减、纤维化与脂肪浸润、硬化与退行性损伤窦房结;特发性SSS。5.SSS发病的临床特点病程长,发展缓慢,一般在10年以上,早期窦房结受损少,无症状/或症状轻/间歇出现症状,随着窦房结细胞不断减少,纤维组织不断增加,出现窦缓、窦房阻滞、窦性停博等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瞬间记忆障碍、黑曚、眩晕(6%~11%)、晕厥(40%~60%)、阿斯综合征、心悸、心绞痛等。6.SSS的分型单纯窦房结病变(A型)(1)严重而持久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bpm;(2)较长的窦性静止,长间歇一般1.5秒;(3)频发的窦房阻滞。慢-快综合征(B型)(1)在上述各种过缓型心律失常的基础上,出现下列心律失常之一:阵发性房颤、阵发性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快速型心律失常:当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时,在恢复窦性心律之前,出现长间歇;(3)慢性房颤之前,有明确的窦性心动过缓史。双结病变或全传导系统病变型(C型)(1)交界逸搏间期2.0秒;(2)交界心律35bpm;(3)交界心律伴房室传导阻滞(AVB);(4)出现室性逸搏心律。诊断
1.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bpm)2.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1)符合窦性心律条件;(2)在规则的P-P间期中突然出现较长的P-P间期,长间歇2秒;(3)长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之间无倍数关系。3.慢-快综合征以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等缓慢心律失常为基础,伴有以阵发性房颤为最常见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在快速心律失常终止时,可伴有缓慢心律失常(如窦缓或窦停)的发生。心电图诊断如下。(1)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分钟;(2)二度Ⅱ型窦房阻滞;(3)窦性停搏3.0秒;(4)窦性心动过缓伴短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秒。其中符合1~3中任何一项,诊断为A型;符合1~3中任何一项+第4项,诊断为B型;符合1~4中任何一项并伴房室或房内或束支阻滞,诊断为C型。具有以下心电图表现之一者为可疑:(1)窦性心动过缓≤50bpm,但未达上述标准;(2)窦性心动过缓≤60bpm,在运动、发热、剧痛时心率明显少于正常反应;(3)间歇或持续出现二度I型窦房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4)显著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差多次超过2秒。对于可疑病例,需行进行动态心电图、阿托品试验、电生理检查(窦房结恢复时间测定),其结果阳性可确诊。治疗
1.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
无症状者不需治疗,但需定期随访;
对于有症状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应给予治疗。
3.植入起搏器治疗Ⅰ类适应证
①窦房结功能障碍表现为症状性心动过缓,包括频发有症状的窦性停博;
②因窦房结变时性不良而引起症状者;
③对于某些疾病必须使用某类剂型和剂量的药物治疗,而这些药物又可以引起或加重窦性心动过缓并产生症状者。
Ⅱ类适应证
(1)Ⅱa类
①自发或药物诱发的窦房结功能不全,心率小于40bpm,虽有心动过缓的症状,但症状与所发生的心动过缓有关。
②不明原因晕厥,若合并窦房结功能不全或经电生理检查发现有窦房结功能不全。
(2)Ⅱb类
清醒状态下心率长期低于40bpm,但症状轻微。
Ⅲ类适应证
①无症状的窦房结功能障碍者;
②虽有类似心动过缓的症状,但该症状并非由窦性心动过缓引起;
③非必须应用的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
4.抗凝治疗
在快-慢综合征这组人群中,血栓栓塞的发生率较高,可能导致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因而必须考虑抗凝治疗。
5.其他
展望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SSS临床发病率还在呈上升的趋势。有报告称近年来一些新的手段来诊断、治疗SSS,比如精准医学、中西药结合的循证医学等。希望未来更多新技术与新手段用于临床,提高SSS的诊断率,改善愈后,从而降低临床患者的死亡风险。来源:朱晓晓心电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