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39
51岁女性,因晕厥就诊。门诊用药包括卡维地洛、赖诺普利、依普利酮。6个月前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脉正常。今日遥测心电提示多次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见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右束支传导阻滞两种形态。今天基础腔内记录见图39-1所示。
以下诊断最可能的是哪一项?
A.心脏结节病B.肥厚型心肌病C.非缺血型特发性心肌病D.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A
解析:这位患者的病史和检查可总结如下:①晕厥;②心力衰竭;③室性心动过速呈多种形态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和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④AV传导阻滞发生在His束及浦肯野纤维系统水平,如这位患者HV间期为85ms(正常HV间期35~55ms),这些都是心脏结节病的特征。心脏结节病的晕厥或猝死是室性心动过速或者是AV传导阻滞的结果。特别提醒的是,少数心脏结节病患者心电图上也会有Epsilon波,但发生率要比ARVC低得多。ARVC发病年龄较轻,且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呈LBBB。非缺血性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也有心力衰竭,也有可能发生室性心动过速,也有可能右束支传导阻滞。但是,室性心动过速呈多种形态,且同时伴有高度AV传导阻滞的可能性较小。也就是说,高度AV传导阻滞不是非缺血性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特有的。
缓慢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有胸闷、心悸、气短、头昏、乏力等不适,甚至晕厥、猝死。
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尚无特效药物。早期应用的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兴奋剂(如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沙丁胺醇等)和M-受体拮抗剂(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这些药物在一定情况下对病窦综合征有一定提高心率的作用,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尤其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可以提高房室结兴奋性,增加交界区心律,但这类药物易诱发异位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不良反应,严重限制了这类药物的长期应用。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伴有严重相关症状的患者需要安装起搏器,但其为有创治疗,且费用昂贵,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许多患者不能接受。
缓慢性心律失常初为心动过缓,或伴有其他心律失常,可导致一系列与心动过缓有关的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涉及脑、心、肾、外周肢体等。常有胸闷、心悸、气短、头昏、乏力等不适,甚至晕厥、猝死。随着缓慢心律失常的改善,相关的症状也随之改善。
传统中医认为,此病属心悸、迟脉证范畴,多见迟脉,并见沉、细、结脉等,临床常见气滞、血瘀、寒凝、痰阻及气阴两虚,但以心阳衰弱,血脉不畅为基本病机,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不仅有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常同时伴有面白光畏寒、眩晕昏厥、腰膝酸软等特点,中医辨证以心气(阳)不足,气阴两虚、心肾阳虚、阳虚欲脱、痰浊内阻、心脉瘀滞等证型最为常见。十余年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为常用的传统方剂有参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益气汤、益气通心汤、温阳升律汤等。参仙升脉口服液是由红参、淫羊霍、补骨脂、枸杞子、麻黄、细辛、丹参、水蛭等中药组成,具有温补心肾、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阳虚脉迟证,症见脉迟、脉结、心悸、胸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气短乏力或头晕等的心肾阳虚,寒凝血脉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效快,提高平均心率可达12次/分钟。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