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搅团 >> 搅团市场>> >> 张刚原创丨甩汤散文

张刚原创丨甩汤散文

文章来源:搅团   发布时间:2024/12/22 12:13:05   点击数:
  

甩汤

文/张刚

通渭人的锅里,有这么一种汤,叫甩汤。

这个“甩”,是甩开膀子加油干的“甩”,烧一锅汤动作也这么夸张,看来真是饿急了。

“甩”是个动词。显然,对于西北高原上的农民伯伯来说,烧一锅汤需要的动作并不复杂,流程那是相当地简单:那就是烧开一锅开水,先抓一把筱麦面或棒子面放在碗里,用半碗清水化开,再一点点地倒进开了锅的水里,接着用勺子胡乱搅几下,也不管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总之等水再次烧开了,面和水彻底粘合了,面不离水就行可以盛碗里喝了。

当然,如果用擀面杖,那就另当别论,那是不停地加面不停地搅啊搅啊,“噗噗”“噗噗”地冒气,那就变成了搅团,成了大餐——那是地多粮多家境殷实的人家,在小年的时候才用得着擀面杖这样甩出的一顿搅团。家境差粗粮都喝不饱的人家,用勺子就足够了,甚至不用勺子,用筷子甩几下就行了。

“甩”这个词,放在汤这种食品面前,作为一种动宾结构,在通渭人的生活中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存法则:那就是它是水和粗粮面的混合后煮熟的一种哄肚皮的食物,如果只是水,是哄不饱肚皮的,里面稍微甩一点面,变成一种汤,则成为一种食物,至少有了五谷的气韵,能够将其列入“餐饭”的行列。

作为靠天吃饭的通渭人,在骨子里对食品有着攫取式的追求,多少年来哄饱肚皮是人生最大享受,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人们逐渐实现了温饱,再到近年来衣食才基本无忧,再加上当下精准扶贫无缝覆盖,甩汤也逐渐完成了它哄肚皮的历史使命。

曾经一度,甩汤还有一个学名,叫“影子汤”,那是汤水过于清淡,面太少而水太多,盛在碗里,汤清得像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农民伯伯们那清瘦黢黑眼窝跌进去像窟圈的老脸。于是慢慢地,甩汤就得了“影子汤”这个雅号,有亲戚来串门,主人照例会客气地问一声:“他大舅,吃点啥?我给你做?”

他大舅会心照不宣地说“算了算了,来之前茶(注:是茶)喝饱了,走了一上午口干得很,有影子汤吗?来一碗影子汤解解渴。”主人于是欢天喜地地去甩一碗汤,顺便在里面夹一筷子头的腌酸菜,打打味道。

有时候,通渭人对生活的口味是精细的,比如在红白喜事上有“八大碗”“十三花”之类的讲究,但是几千年贫穷饥饿的抽打,骨子里在吃这件事上有着天然的摆脱不掉的粗厉基因,以至于到后来,“甩”这个词,在通渭人的词典里,因为动作过于快、猛,引申为发脾气使性子的意思。如:甩门而去,甩甩打打,甩拌,甩得WUWU的(WUWU象声词,刮风的声音)。

甩,以至于也成了某一类通渭人的性格,这种性格是什么样的性格?难以用文字表达,但大体上说来,略含着一点有失风度的意味,这点韵味通渭人都可以意会,比如说:某个人在单位上“甩得凶”,碰到某件事,某人气愤愤地“斜抽右搭甩拌上走了”。

在通渭人的词典里,“甩”和“抡”是近义词,“甩得WUWU的”,也可以说成“抡得WUWU的”,但是在做汤这件事上,只能用甩,不能叫抡,甩汤万万不能叫抡汤。但是要是汤甩好了,不孝子孙,倒是可以给老人饭桌上“抡一碗”。

不管是做汤用甩还是端汤用抡,总是显得动作过于粗放,这种粗放的动作就传神地表达出了这种汤的性质: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食品做法,这不是齐鲁的熬,不是东北的炖,更不是江南的煲,而是通渭的甩,动作不一样,时间不一样,这一碗汤的地位也就不一样了。

汤怎么能成一顿饭呢?

但它就是一顿饭,“他三爷,吃饭了吗?”

“吃过了。”

“啥饭?”

“甩汤。”

“甩汤?……喔,你们家的甩汤那也稠着呢。”

比甩汤层次更高一些的,就是拌汤。拌汤是把面拌成小疙瘩,当然有做得精细的,在案板上一点点地剁成小疙瘩,再下到开水锅里,拌汤至少是摆脱了“影子汤”,而跻身于“稠”的行列了。

时移世易,变法宜矣,人们的日子的确好起来了,这甩汤越来越稠了,碗里的人影,也就渐渐模糊起来,后来,甩汤变成了面条,面条变成了肉菜,肉菜的时间长了,肚子里的油腻也就厚了起来,这里咂巴着嘴的人又开始怀念起甩汤刮肚皮的滋味来。

于是肉菜之后又慢慢出现了甩汤,只不过甩汤的含义发生了逆转,那是一种相对高雅的辅助消化的汤类了,甩汤里加一筷子头的酸菜,那也要用葱花炝锅。

生活的确逐渐好起来了,吃一碗洋芋菜,再来一碗甩汤,还要甩成“影子汤”的稀样,便是生活小康的最大享受了。

张刚(男),甘肃通渭鸡川人,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山东齐鲁晚报高级记者,现供职于山东管理学院。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曾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十大杰出青年,年当选为十九大党代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著有《底层行走》《乡书何处》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exm.com/jbzd/14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