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军保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是儿童直立不耐受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儿童POTS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个体化精准治疗概念的提出,使儿童POTS的治疗又登上了新台阶。POTS是儿童晕厥疾病谱的主要疾病之一,表现为与体位改变相关的窦性心动过速,即由平卧位转为直立位10min内心率增加≥30次/min或心率最大值≥次/min,而无明显血压下降[血压下降>20/10mmHg(1mmHg=0.kPa)]。儿童本身心率偏快,而最近我们的研究显示,以心率增加≥40次/min、13岁及以下儿童最大心率≥次/min、13岁以上者最大心率≥次/min为标准,更适用于儿童POTS的诊断。除上述心率改变外,POTS患儿会出现头晕、胸闷、面色发白、先兆晕厥及晕厥等表现。儿童POTS的高发年龄为学龄期,并且女孩发病率更高,但其具体发病率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目前,针对POTS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指导、口服补液盐、β受体阻滞剂以及α受体激动剂。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首先,避免可能导致晕厥发生的诱因,如闷热环境、长时间站立、突然体位改变等。新近研究表明,日饮水量<ml,每日睡眠时间<8h是POTS的高危因素,发生POTS的概率分别要高出对照组3.8倍和5.9倍。因此,对于POTS患儿,应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和充足的睡眠。其次,告知患儿及家长不要过度紧张,即使已经出现晕厥先兆,也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有效避免症状加重。POTS的发病机制之一为突然体位改变后的血流重新分布,中心血容量下降,导致一过性脑供血不足,从而发生意识丧失、肌张力不能维持而摔倒。患儿如突发晕厥先兆表现,可以采取夹紧双腿、立即平卧或者保持头低脚高位来避免症状加重。以上方式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通过肌肉泵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减少外周血流分布,进而改善症状。此外,POTS的发生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通过加强自主神经功能锻炼,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具体操作包括直立训练、皮肤自主神经锻炼以及腹式呼吸训练等,可以将上述功能锻炼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应用口服补液盐治疗POTS患者存在血容量不足、水盐摄入不足等发病机制。24h尿钠水平可以反映机体容量状态。我们课题组研究发现,24h尿钠偏低与儿童及青少年POTS的严重程度相关,进一步支持低容量状态在POTS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因此,通过增加血容量,提高血钠浓度,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交感活性下降,可以改善POTS的症状,以上是口服补液盐应用于POTS治疗的理论基础。但在临床工作中,患儿对口服补液盐的治疗反应不一。现经研究表明,以24h尿钠浓度<mmol作为患儿是否应用口服补液盐治疗的界值,治疗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和93%。因此,所有POTS患儿在治疗前应进行24h尿钠水平的测定,以便根据结果对口服补液盐疗效进行预测,筛选出更适宜该治疗方法的群体,从而提高疗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临床研究发现,高肾上腺素状态在POTS患儿中十分常见,而β受体阻滞剂可以阻滞循环中的高肾上腺素状态,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目前病例报道与开放式研究都有β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POTS患儿症状的报道,但有效性不一,并且应用β受体阻滞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患儿同时患有支气管哮喘则不能应用。因此,POTS患儿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也需要进行个体化考虑。体位改变时,部分POTS患儿存在静脉血回流显著降低及中心血容量下降,从而使精氨酸加压素(AVP)升高。和肽素(copeptin)是连接在AVP前体上的糖肽类物质,与AVP成一定比例释放,并且与AVP相比在血液中稳定性高,可作为指导POTS患儿个体化治疗的生物标志物。赵娟等通过研究49例POTS患儿与25例健康儿童发现,POTS患儿血清和肽素基础值较正常儿童高[(10.±2.)pmol/L与(8.±1.)pmol/L,P<0.01],并且美托洛尔治疗有效的患儿,血清和肽素基础值较无效者低[(9.±1.)pmol/L与(12.±1.)pmol/L,P<0.]。研究提示,血清和肽素基础值水平可作为预测美托洛尔疗效的有效指标,以10.pmol/L作为界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5%和78.6%。此外,治疗前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也可以对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应用α受体激动剂治疗部分POTS患者存在外周血管张力改变及外周血管过度舒张。廖莹等研究发现,与健康儿童相比,POTS患儿血浆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且肱动脉血管舒张程度更大。因此,局部血管张力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异常也可能参与了POTS机制的形成。米多君是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以作用于α肾上腺素能受体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从而改善POTS症状。肾上腺髓质素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但半衰期短,性质不稳定,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肾上腺素前体中段肽(MR-proADM)相对较稳定,并可以反映肾上腺髓质素的水平。张凤文等研究发现,POTS患儿血浆中MR-proADM显著高于正常组儿童,盐酸米多君治疗有效组血浆MRproADM高于无效组。以61.5pg/ml作为界值来预测盐酸米多君治疗POTS有效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和71.6%。同样,血清硫化氢以及和肽素水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米多君的疗效。小结POT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异常可能参与其中,目前认为主要包括中心血容量降低及水盐摄入不足、高肾上腺素状态以及局部血管张力异常。针对其发病机制选择相应的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反应,改善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转化医学的发展,个体化精准治疗已经被广泛认可,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目前,医院儿科心血管学组通过近年来的不断研究,发现了一系列针对不同治疗药物的生物标志物,但在临床工作中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未来需要对POTS的发病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只有对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才能将科研与临床有效结合,真正使患者受益。医院儿科徐文瑞杜军保中华医学信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