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面前,从来就不是人人平等

文章来源:窦性心动过缓   发布时间:2021-10-6 13:18:56   点击数:
  

同时来了两例麻烦的急性心肌梗死

今天真是一个糟糕的夜班!五点半刚一接班,就同时来了两位心肌梗死的患者。

一位是80来岁的老年男性,反复胸痛、胸闷5年余,再发加重3小时入院的。基础病较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次是广泛前壁心梗,病情十分危重。

另外一位是70来岁的老年男性,突发胸痛4小时入院的,基础病就是糖尿病,心电图提示下壁+右室的心梗。这位患者已经开始出现了低血压,心率只有30来次,考虑右冠脉起始端的梗死引起窦房结供血,他的病情更加凶险。

立即邀请心内科会诊,两者都有急诊行“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指针。80来岁的老爷子,来自城市,有职工医保,而且子女十分孝顺积极,立马签字同意上台。70来岁的老爷子来自农村,只有农村合作医疗,说是要等所有家属过来一起才能决定,一直在犹犹豫豫,未能签字。

最终,拒绝介入治疗……

80岁的老爷子已经上台,70来岁的家属还一直在犹豫。磨蹭将近一个多小时,家属不是担心人财两空,就是担心患者受不了手术,最终决定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选择溶栓治疗。

将患者办入院,为了便于输液升压,立即为患者行“右颈静脉”置管术。虽然心率慢、血压低,但患者平日在农村干活将身体锻炼得很好,患者一直处于清醒状态,而且还能准确回答我的提问。

晚上八点多,患者还未溶栓,就突发心跳骤停。我们立即予以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静推、电除颤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患者最终恢复自主心律。不过,随后还是频发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室颤、室速、室上速、逸博心律、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我立即跑到门外,跟家属告知患者情况很差,介入治疗可能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可是家属仍表示拒绝。

从内药房拿到“溶栓”药后,立即为患者进行冠脉溶栓治疗。溶栓后心肌细胞再灌注,很容易再发各种心律失常,我不敢怠慢,一直守在他的床边。老爷子未睡着,偶尔还能和这个老爷子聊天——

他在农村待了一辈子,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好不容易拉扯大两个儿子。大儿子在40来岁的时候因“心肌梗死”去世,现在自己又栽了这个坑里面。他大医院进行抢救,医院却又没钱进行抢救。

一个多小时后,动态观察心电图,结合患者胸痛较前明显缓解,患者溶栓效果不错。我内心十分高兴,老爷子也十分争气,心率恢复到70次/分。我和门外的家属分享这个好消息,同时告知,并没有完全脱离危险期。

到了凌晨12点,患者心率又掉了下来,维持在40次/分,应该是交界性逸博心律;凌晨3点,心率更慢,血压更低了,30次/分,应该是室性逸博。患者也开始出现躁动、胡言乱语,进入谵妄状态。在“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维持心率和血压的同时,我又加了一种“多巴胺”,心率和血压又逐渐爬了上来。

向家属再次汇报病情,家属竟然说放弃回家。这次谈话结果令我十分沮丧,我守了将近一个通宵的患者,他很有可能生还,但是家属却要放弃。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家属,钱,才是真正治病救人的拦路虎。

医疗资源的分配,真的很不平等!

凌晨四点将这个老爷子送出重症监护室,我知道等待他的结果肯定是死亡。病房一下子安静了,看着那个空空的床铺,我内心有点“堵”。跟我一起搭班的护士涛姐倒是给了我一个十分轻松的表情:“周医生,这种事情在我们科太常见了,别太放在心上……”说完,她埋头写护理记录去了。

通过这两位老爷子故事,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了解在我国的医疗现实存在极端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就是医疗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一方面有些老百姓看不起病,以至于在家活活等死,而令一方面确实享有医疗特权,享受着过度医疗。

中国农村原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估计,中国农村人口中40%~60%,也就是总人口中的1/3,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在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60%~80%的患病农民死在家中。

医院,有一位脑溢血患者,因为收费问题被闹得沸沸扬扬。我倒是被他10个月ICU的费用“震惊”到了,高达60来万,如果没有医保这种费用随便拖垮一个家庭。其实临床上碰到过很多脑出血患者,基本没有醒过来的可能,完全靠着呼吸机、营养液维持生命,某种程度上说算不算是一种医疗资源浪费?

人生来平等,很多时候是一句十足的伪命题。不同的出生背景和社会地位,你享受的资源和待遇完全不相等。

“喂,要来一碗米粉么?加蛋加香干!抢救一晚上太累了。”

涛姐见我十分恍惚,伸懒腰的同时,对我丢了一句。

“行!”

收拾心情,下一个病人正在赶来的路上!

文献参考:

医疗资源的分配正义:谁之正义?如何分配?《医学与哲学》年第36卷第11A期(总第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exm.com/lctx/12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