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惊险案例分享

文章来源:窦性心动过缓   发布时间:2020-11-17 16:46:03   点击数:
  

患者男性,54岁。

一.主诉

反复胸痛、胸闷、心慌1周,伴晕厥1次。

二.病史询问

患者于一周前饱餐后,突发心前区疼痛,呈压榨感,无放射痛,含服硝酸甘油片后持续30分钟左右オ缓解。曾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史3年。

三.主要检查结果

1.心电图:入院时,ECG示室性心动过速;转复后ECG示:I、aVL、Ⅱ、Ⅲ、aVF、V1-6导联Q波形成,V2-5导联ST段抬高0.2-4mv(见下图)。

(入院时)

(转复后)

2.心肌损伤标志物:CK:U/L,CK-MB:3.7ng/mL,TNI:6.92ng/mL。

3.心脏彩超左心增大,左室前壁、间壁中下段及心尖部心肌变薄,心尖部最薄处0.5cm,心尖部呈瘤样膨出,瘤基底宽5.4cm,瘤深2.3cm,其内血流淤滞;左室收缩功能减低(EF:40%)。

4.冠状动脉造影前降支于起始部闭塞,丰富桥侧支开放,远段充盈良好。室间隔支发达,发出桥侧支-前降支中段。回旋支发出丰富桥侧支-右冠。右冠于起始部闭塞(见下图)。

(冠状动脉造影所见)

重要的检查结果有四项:

①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转复窦律后,高侧壁、下壁及前壁导联Q波形成;②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结果显著升高;③心脏彩超示左室前壁、间壁中下段及心尖部室壁运动显著减弱;④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证实前降支及右冠起始部闭塞。

四.诊断

1.冠心病,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KillipII级。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五.治疗方案

(一)室性心动过速治疗方案

由于患者目前血流动力学稳定,先给予药物转复,选择胺碘酮(首剂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10min内静脉注射完毕,接着mg+50mL生理盐水微泵iv,20mL/h,持续6h,再以10mL/h维持),24h后,同时口服胺碘酮mg/次,3次/天,48h后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停止静脉用药,继续口服胺碘酮,一周后改为mg/d维持。

(二)原发病治疗方案

给予阿司匹林(mg,qd)、氯吡格雷(mg,qd)、依诺肝素钠(u,q12h)、培哚普利(2mg,qd)、瑞舒伐他汀钙(20mg,qd)、单硝酸异山梨酯(30mg,qd)、盐酸曲美他嗪(20mg,tid),静脉输注钾镁极化液等药物,为冠心病二级预防常规治疗。

给予呋塞米(40mg,qd)、螺内酯(20mg,qd)等药物,纠正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二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左前降支及右冠起始处闭塞病变,且桥侧支丰富及远段血管充盈良好,建议患者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一月后转入我院心外科行CABG术,康复出院。

六.对本病例的思考

1.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可进展为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及时处理。

传统治疗方案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首选利多卡因,但由于利多因卡造成的心脏停搏发生率明显增高,其用药后的风险-受益比未见明显改善,故目前CCU治疗方案中利多卡因的应用已基本废止。

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亦十分有效,但不宜用于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患者。

ACC/AHA在急性心力衰竭和STEMI治疗指南中均指出,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状态下,胺碘酮为治疗室速/室颤的首选药物。胺碘酮是目前唯一同时具有Vaughan-Williams分类中4类药物作用的药物。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胺碘酮不仅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速的患者提倡尽早使用胺碘酮。其作用在于胺碘酮除了特殊的电生理作用外,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减轻心肌缺血及减少心肌缺氧的作用。

2.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且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通常需要及早考虑同步直流电复律,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临床研究表明,电击复律后仍需要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在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中胺碘酮最为有效。对于电击可转复但不能维持者,尽管电解质在正常范围内,但仍应给予极化液及补镁,同时联合使用胺碘酮。

胺碘酮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一般24小时总量1mg,最大可用至0-mg。对于反复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若经济条件许可应置入ICD。

声明:稿件为医生供稿,该治疗方案为个体化治疗,仅代表医生本人建议,不代表平台观点。各位医生需善加利用并谨慎决策,为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Jobe

责编:大心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exm.com/xgyy/105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