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传递心血管最前沿进展,打造精品学术会议平台,推动中国心血管学术技术进步。”11月20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CSC)主任委员、医院韩雅玲院士强调,本次年会是CSC发起主办的年度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在会议组委会的精心策划和筹备下,现场和云端交相呼应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同样能发挥会议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一流的分会办一流的年会
韩雅玲院士介绍,本届CSC年会将围绕我国心血管病临床诊疗中的热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旨在提高心血管医生的专业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
韩雅玲院士
中华医学会饶克勤副会长对分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在韩雅玲院士的带领下,近一年来分会在组织建设、国际交流、科研评审、指南制定、创办专业英文期刊,召开心血管病学大会和全国年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相信分会将继续围绕推动学术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投身公益的三条主线,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
韩雅玲院士表示,未来分会将秉承传承发展理念、总结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与科研成果,引入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与转化等新理念,设立国际联合论坛,继续加强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血管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日本心脏病学会、韩国心脏病学会等国际同行学会的合作,分享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技术。
饶克勤副会长
饶克勤副会长强调,在新冠疫情期间,分会在国内外都做出了积极的行动。一方面慰问援鄂专家的同时,总结一线临床经验,在短时间内制定新冠肺炎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另一方面积极援助国际抗疫工作,组织专家成立了新冠肺炎国际合作委员会,以抗击新冠肺炎CSC在行动的网站支援国际抗疫,介绍国内抗疫经验,组织与国外学会专家在线视频分享经验,解答疑难问题,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主旨报告
韩雅玲:冠心病抗栓治疗进展与展望
韩雅玲院士强调,抗栓治疗是冠心病防治的基石,近年来,冠心病抗栓治疗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双通路抗栓治疗长期双通路抗栓治疗成为冠心病二级预防可选方案之一。年ESCNSTE-ACS指南指出,对于高危或中危缺血风险且无主要或危及生命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考虑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增加一种抗血栓药物,延长二级预防时程。
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长期治疗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的意义:保留DAPT抗栓效果,并减少DAPT的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风险。
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抗栓治疗近几年开展的多项关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研究提示,新型口服抗凝药+P2Y12受体抑制剂逐渐成为主流抗栓策略。年ESCNSTE-ACS指南更新,对于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的患者,在短期的三联抗栓治疗后(至多急性事件后1周),推荐应用双联抗血栓治疗作为常规治疗方案,包括一种预防卒中的推荐剂量NOAC及一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应用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患者,建议在12个月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韩雅玲院士总结,长期双通路抗栓治疗,可考虑用于缺血中危/高危且出血风险较低的NSTE-ACS患者;短疗程DAPT后转换为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长期治疗,可在保留抗栓效果的同时,减少出血风险。对于ACS患者,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是首选,但根据临床情况、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分型结果进行降级治疗是可行的策略。对于需要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短期(7天或住院期)三联抗栓治疗,其后更改为口服抗凝药+P2Y12受体抑制剂双联治疗,1年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安全可行的策略。
吴以岭:脉络学说为指导,全新认识微血管病变
心、脑、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是微循环障碍,是形成心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及加重因素,微血管病变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临床治疗难题。
围绕这一国际性难题,吴以岭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联合国内十余家科研院所,依托两项国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从微血管角度阐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途径。团队历时十余年,分别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项目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形成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新理论。提出脉络学说核心内容-营卫理论,建立了临床辨证、诊断标准、用药规律,形成了一个系统理论指导临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项目以营卫理论为指导提出“营在脉中”—营气与血管内皮相关性,“卫在脉外”——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关性,揭示血管内皮外膜相互影响及其对平滑肌的影响在AS、血管痉挛中的发病及通络干预作用,从内外膜两个方面揭示血管病变“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发病规律。
项目的系列实验证实,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等临床重大疾病的关键机制,保护微血管,改善心、脑、肾的微循环组织血流灌注,从而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课题组采取了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多项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能够缩小心梗面积、改善心功能,疗效提高20%,在解决国际心血管难题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在减少室性早搏的同时可改善心功能,为这一临床难题提供新的治疗药物;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可减少室早的发生,同时提高心室率,填补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空白;在国际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提高临床疗效16%,同时改善心功能、减少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
吴以岭院士介绍,国家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做出了示范。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中医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最好的肯定。
张运:呼吁加强冠脉微循环疾病的研究
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和/或结构异常,导致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张运院士介绍了以下四种类型: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INOCA通常是指冠脉腔内狭窄不明显(50%)的患者。在女性中,INOCA的发生率约为47%(34%-65%),男性约为30%(14%-36%)。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和ACSACS中非阻塞性CAD(定义为任何主要冠脉的管腔狭窄50%)的发生率在2.2%~21.8%,且受急性心肌梗死(AMI)定义和临床情况的影响。通常,STEMI(3%,范围2.2%~11.6%)的发生率低于NSTEMI(10%,范围8.1%~17%)或非ST段抬高型ACS(10%,范围9.2%~12.1%)。MINOCA的平均发生率为8%(范围为2.9%~13.8%),大多数患者为NSTEMI。该疾病对男性和女性都有影响,且女性的发病率往往更高,女性患MINOCA(或其他ACS)的比例比男性高2-3倍。
冠脉无复流这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STEMI的情况下。有研究表明,PCI术后慢血流的发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影响。
张运院士强调,为什么在微循环疾病中,女性更易受伤值得更深入的研究。CMD可导致心肌缺血,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源于微血管功能障碍和/或结构异常,其中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但目前尚不明确各自造成CMD的相对影响程度,也无专门针对CMD和微血管的治疗策略,迫切需要确定新的和特定的治疗靶点。随着冠脉生理学评估的日益成熟,寻找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新途径指日可待。
精彩瞬间
鲐背奖
在开幕式上举办“鲐背奖颁奖仪式”。通过全国各地委员推荐并查阅历史资料及档案,本届将奖颁发给陈可冀教授、何秉贤教授、张鸿修教授、陈树兰教授、周景春教授、戴闺柱教授、杨兴生教授、顾统元教授、姚陆远教授、孙明教授、冯建章教授、蒋文平教授、张国元教授、贾中慧教授、邵建华教授15位历届分会委员。
优秀学组奖
大血管学组、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高血压学组、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护理学组、结构性心脏病学组、介入心脏病学组、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女性心脏健康学组、青年委员会、心力衰竭学组、心律失常学组、心血管病影像学组、心血管急重症学组、心血管临床研究学组、心血管信息化学组等16个学组获得“年度优秀学组”殊荣。
编辑:曹粟满
审核:陈惠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