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电除颤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文章来源:窦性心动过缓   发布时间:2021-3-31 21:57:44   点击数:
  

体外电除颤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心律失常

(一)发生原因

1.室颤是心律失常的一种,电除颤急救后,即便是除颤成功,仍有可能会由于心脏基

础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再次发生室颤或是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2.电除颤是应用较强电流短时间内作用于心脏,心肌细胞受损,使心脏冲动的频率、

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发生了异常,从而造成心律失常。

3.室颤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体内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

(二)临床表现

电除颤后可诱发各利类型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交

界性逸搏、窦性停搏。突性心动过速,房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多

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临床出现各类心律失常症状。

(三)预防措施

1.患者带有植人性起搏器,除颤时避开起搏器部位至少10cm,防止除颤造成其功能障碍。

2.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3.24小时持续多参数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神志、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

氧饱和度及心电示波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4.监测血清电解质,特别注意血清钾浓度,防止血钾过高或过低再次导致心律失常而

危及生命。

(四)处理措施

1.开放并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2.备好急救药品、除颜器、简易呼吸器,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

3.期前收缩大多数分钟后可消失,无需特殊处理。若为严重的室性期前收缩并持持不

消退者,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若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可再行电极复律;

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博、窦房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症状轻能自行恢复者可不

做特殊处理,必要时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以提高心率,或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二、急性肺水肿

(一)发生原因

1.电除颤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压力负荷过重。

2.左心室与左心房功能不良。除颤恢复窦性节律后,左心房的血更多地进入左心室,

而左心室则因长期扩大而无力收缩,因而产生急性左心衰竭。

(二)临床表现

1.患者突发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常达30-40次/分,端坐呼吸。

2.伴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

3.患者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心率增快、两肺布满湿啰音及啈鸣音

4.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模糊,救治不及时常危及患者生命。

(三)预防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急性肺水肿。

2.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3.备好急救药品、物品。

(四)处理措施

1.取半坐卧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

2.给子高流量吸氧,氧流量6--8L/min,并用50%乙醇湿化。乙醇能降低肺泡内泡沫的

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从而改善通气。

3.遵医嘱给子镇静剂,皮下或肌内注射吗啡5-10mg或哌替啶50omg,但昏迷、体克、

严重肺部疾病患者应禁用。

4.遵医嘱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20-40mg,减少回心血量。

5.遵医嘱给予血管扩张剂,降低前后负荷。

6.遵医给子强心剂,如缓慢静脉注射毛花苷C(西地兰)0.2-0.4mg

7.遵医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周围血管阻力

8.遵医属给予氨茶碱,解除支气管痉挛,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9.及时、准确、详细地记录抢救过程。

三、栓塞

(一)发生原因

除颤易使心腔内新形成的栓子脱落,而造成栓塞。右心腔栓子脱落易造成肺循环栓塞,

左心腔栓子脱落,易造成体循环栓塞。

(二)临床表现

肺栓塞与体循环栓塞一般在电除颤24-48小时或2周后发生。

1.肺栓塞

(1)呼吸困难、急促:约85%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

(2)胸疼:胸疼是肺栓塞的常见表现,75%的患者表现为胸膜样疼痛,部分患者在发病早期

即出现类似心绞痛样的疼痛。

(3)晕厥:常常是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唯一或首发症状,其发生率约14%。

(4)体克:患者常大汗淋漓、焦虑、血压下降、少尿等。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出现浅静脉怒张,深静脉压痛、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

(6)略血:多发生于栓塞24小时内,量少,约30m1,大略血少见。

(7)发热:少数患者出现发热,常为低热。个别患者体温可达39℃以上,并持续1周左右。

(8)肺部、心脏、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应体征:如常可闻及细湿啰音、哮鸣音、下肢水肿等。

2.体循环栓塞栓子栓塞到不同的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临表现,如脑栓塞表现为偏瘫、

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

(三)预防措施

密切监测呼吸、心率、血压、ECG及血气的变化、尤其注意下肢深静脉栓塞临床表

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四)处理措施

1.患者取仰卧位卧床休息,若血栓来自下肢,应拾高下肢、减少活动。

2.给氧持续鼻导管吸氧,缺氧明显者可用面罩给氧,必要时用人工呼吸机或者高频

3.止痛可皮下注射吗啡5--10mg(昏迷、体克、呼吸衰竭者禁用),哌替啶50-mg

肌内注射或者罂粟碱30-60mg肌内注射。

4.抗休克用多巴胺20-40mg或者(与)间羟胺20-4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

ml中静脉滴注,依据血压水平调整升压药物的浓度与滴注速度,保持收缩压在90mlkg左右。

5.治疗心力衰竭遵医给予利尿、强心药,毒毛花苷K0.25mg或者毛花苷C0.4~0.8ml加入50%葡萄糖20-40ml内缓慢静脉注射。

6.支气管平滑肌痉垄明显者,给予氨茶碱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

7.溶栓治疗。

8.抗凝治疗可用肝素和华法林。

9.外科手术摘除栓子。

四、心肌损伤

(一)发生原因

1.高能量的电流通过心脏,使心肌损伤,心肌酶升高。

2.电击能量选择过高。

(二)临床表现

心电图上出现ST-T波改变,血心肌酶升高或血压下降。个别患者可出现病理性Q波

(三)预防措施

1.24小时持续多参数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心电图、血压变化。

2.遵医嘱检测血心肌酶。

(四)处理措施

1.轻者5-7天可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

2.持续时间较长且不见好转者,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五、胸部皮肤灼伤

(一)发生原因

1.操作时未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2.电击功率过高,电极刺激,电极板接触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灼伤。

3.错误选择导电剂,导致严重灼伤皮肤。

(二)临床表现

电击部位皮肤红斑、水疱,也可呈块状、线型灼伤、水疱破损后溃烂。

(三)预防措施

1.除颤前检查并清洁除颤部位皮肤。

2.正确选择电极板大小:成人电极板直径10--13cm,婴儿4--5cm,儿童8cm。

3.电极板应紧贴患者皮肤并加压(4-11kg),不留空隙,边缘不能翘起。

4.电极板上均匀涂抹导电膏或用盐水纱布包裹电极板,以保证电极板与皮肤良好接触,

防止空气间隙使接触电阻增高而烧伤皮肤。

5.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摩擦,防止皮肤破损。

(四)处理措施

根据皮肤灼伤程度按烧伤创面进行相应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exm.com/yfzl/1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