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进展,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极大延长,从而远期心脏并发症概率明显提升。
例如在儿童肿瘤中,一旦接受蒽环类药物和/或纵隔放射治疗后心衰风险增加15倍;而老年患者本身的心血管基础疾病比较多见,从而更容易受到放化疗的影响。
近日,浙二血液邀请心内科潘小宏主任医师授课,讲解心律失常的基本理论和应对方案。
肿瘤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
年龄(心功能下降)
化疗药物毒性诱发
治疗相关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贫血和感染
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高到低
右束支传导阻滞
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
室性早搏
房性早搏
心房颤动
化疗药物导致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
直接作用损伤心肌细胞
间接作用如血管收缩、电解质波动导致心肌缺血
处理原则
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否有低血压休克表现)
去除可逆性诱因(感染、电解质紊乱、水钠储留)
谨慎用药,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
肿瘤患者的长期治疗越来越多地需要多科室协同介入,年欧洲发布了欧洲癌症治疗与心血管毒性实用指南,节选如下:
心肌功能受损和心衰
化疗药物可导致心肌损害和心衰的发生。
涉及到的药物包括:淋巴瘤化疗常用的蒽环类、烷化剂、抗代谢药物,骨髓瘤常用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慢粒患者应用的TKI。
对策
控制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如健康饮食、运动、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治疗前的评估,包括心超、心电图等;
治疗中的定期监测,如LVEF值降低10%,推荐早期药物干预;
瓣膜疾病VHD
放疗可引发VHD(10%),包括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膜、二尖瓣环以及二尖瓣叶的基底部和中部的纤维化和钙化。
血液肿瘤常见的霍奇金淋巴瘤,放疗可增加VHD发病率,特别是当照射剂量30Gy。
对策
心超可以作为诊断以及随访监测的有效手段,MR和CT可用于评估VHD的严重程度。但是此类患者行心脏手术风险较大,可以考虑经导管瓣膜置换。
心律失常
在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中,16%~36%可发生心律失常,少部分心律失常可导致致死性后果。
可导致心律失常的抗肿瘤药物
对策
监测心电图;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