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什寒爬坡云湖越野山地赛
你在北方的寒夜里大雪纷飞,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光着膀子。虽然一场冷空气带来了连日的阴雨和泥泞,但是一上赛场,我们仍然还是可以光着膀子的。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就像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少女,吸引了国内众多骑行爱好者前往探索。据介绍,“奔格内”是“来这里”的意思,其实我个人觉得,翻译成“奔着这里来”,更有气势,虽然字数多了点。 不管是什么行业,12月注定是一年当中最忙的月份,这不,海南骑行12月首场盛宴月初就吹响号角。3号的什寒爬坡赛和4号的云湖绕圈赛,慢着,强烈抗议“绕圈赛”这个命名,明明是野外泥泞大战嘛,算了,也别整那么复杂,以下我简称越野赛。我骑车少,没见过什么场面。这两场赛算是让我大开眼界,大有收获。 早就听说什寒有一段海南最陡最长的坡,但没有亲自去过,总不踏实。3号11点,我们如约到达什寒爬坡赛的出发点-共建村。大家陆陆续续在整顿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开上四轮汽车去跑赛道,一路2档大油门爬坡,个别地方甚至用到1档,让我为两个小时后的比赛捏着一把汗。爬到山顶终点什寒村——据说是海南海拔最高的村落。已经12点,我想打电话让大伙给我留一份快餐,可是手机根本没有信号。没办法只能下去再说了。快下到起点时,充电宝打来电话问找衣服换,我赶忙问还有没有饭,结果说都吃完了。我心里有一紧张,不吃饭那么长的坡怎么爬的上去啊?于是决定在附近小店找点东西补充能量。正好路边有个地方有位置停车,边上有家小卖店。停好车,去小卖店问有什么吃的。老板很热情,说有泡面,有饼干。我看到乡亲们朴素热情的脸,感觉非常亲切。于是大着胆子问有没有饭吃呢,我想上您家作回客,吃顿饭。老板也不避讳,说欢迎欢迎。有稀饭,没有菜。我说可以了,店里有榨菜就行。于是在店里拿了一盒饼和一包榨菜,跟着老板去到里间的厨房。房间还算干净整齐,厨房有一口大锅,老板正在自酿米酒。老板告诉我说,还有一盆稀饭,一碟生菜,你就将就了吧。我谢过老板,就自己动手了。3碗稀饭4个饼1包榨菜很快就下肚子了。期间充电宝也过来待了几分钟,正好老板也在,我们边吃边跟老板爹聊天拉家常。当地也是主要种些橡胶,水稻够自己吃,然后种些槟榔、益智等南药。这两年橡胶价格不行,益智价格还可以。吃完饭跟老板娘算钱,老板娘说榨菜1块,饼1块,给2块就行。我说那哪行,拿出10块钱给老板娘说不用找了。老板娘说吃饭不要钱的,我说素不相识,第一次来你们家,你们把我当客人呢,我空手来的,都非常不好意思了。走出门口,老板娘还追出来要找钱给我。我说真不能找,就当是给小孩买糖果吧。
吃饱饭,走了多米就到了集合点,调试好车子,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了。 天起先在下小雨,差不多到预订发车时间,雨也几乎停了。由于爬坡赛不是绕圈赛,所以几个组别只是隔几分钟就发车。但前面的比赛我们就看不到了。我是大师组的,最后发车。比赛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管是谁,不管水平高低,一上赛场,都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去拼搏。我也不例外。 起步就爬坡,一直以为自己不怕爬坡,可是由于自己见识少,圈子小,认识的骑行者更少。一路爬坡,心率几乎爆表,陆陆续续也看到一些车友下来推车,但我一再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赛程大概一半,前面的高手已经看不见身影了。自己也不知道是算第几梯队了,但是总觉得身后有两三个人一路随行,跟得很紧。 顾不了想太多,一路拼命踩,还好咱心脏够强,血压够低,体检报告说我是窦性心动过缓,心跳每分钟不到60下,也许是心脏有问题,但也常见于运动员体质,OK,那我更愿意相信自己是运动员体质了。最艰苦的长陡坡爬完,提速,前面出发的公开组和女子组的个别车手落后了,挡在前面。我一般不爱叫,倒是身后有人比较着急,喊着让路让路。心想也好,省得我喊了。 一路前行,不断超越。在村子里的石头路段,离终点大概米的地方,我也顾不得什么颠簸,全力提速,这个时候进一步体会到锁鞋的好处,只要不摔跤,不用担心会脱脚和移位。90度转弯加陡上坡,锁鞋的作用非常明显。 当我看到终点米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居然腿力还很充足,于是想装逼一下,站起来摇车。其实我根本不会摇车,但反正站起来骑了,冲过终点线时。心理感觉不错,还听到有观众说“哇,大师组的”。后来才知道,其实大师组的前面10 骑完后,跟在我后面三亚鼎点的黄河过来和我打招呼,自我介绍说外号叫和尚,一路想超我,超不了,还说一路跟得很爽,以后有机会合作。我也赶忙自我介绍,说一路有你陪伴,对我也是最大的动力,以后咱就是兄弟了。赛场就是这么神奇,只要你放平心态,谦虚一点,随时都可以交到朋友。赛场上是对手,一过终点线,就成为了朋友。 几名早就到了,在我之前已经断了有半分多钟没有大师组跟进了。也就是说我离前面那一名已经慢了半分多钟。
在颁奖会场休整等待1个来小时,最后看到自己14名,心中一阵欢喜,同时也庆幸,也算是有名次了。
下山的路也很危险,路上偶尔见到个别车友放坡太快摔跤的,一路告诫自己要控制速度,但本人也是属于急性子,容易激动的人,在一个不起眼坡度不大的转弯的地方差一点就悲剧了,离路沿只有10公分左右的距离,吓出一身冷汗。
接下来就是装车,回县城,洗澡吃晚的事,十一点钟睡觉。
由于下雨,房间比较潮湿,于是开空调抽湿。凌晨四点被空调吵醒,发现浑身酸痛,也许是因为床垫太软了吧,起来关了空调开窗,回去再睡。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醒发现时间才到五点半。怕吵着文强,继续躺在床上数羊,可是数也数不清,睡也睡不着。好不容易熬到六点多,文强的闹钟响了。于是起床聊了会儿天,洗漱整理。七点钟准时到楼下集合。
男子少年组的比赛排在最前面,充电宝、大黄蜂已经陪着小孙孙先过赛场了。 天还在下着毛毛雨,但也阻止不了大家的热情。大约八点半,全部人马到达赛场。
赛前就听说了,路很烂。比赛开始后,直播开始了,陆续不断地就有照片上传到 由于天气的原因,大家都在玩泥巴战,时间自然也就耽误了不少,精英组的比赛圈数从10圈减到了8圈,女子组也从6圈减到了4圈。尽管这样,到大师组时,已经是差不多一点钟。大家都饿了,好多人也跟组委会建议说少搞一点了。于是组委会说再怎么减也不能比女子组少,就也搞4圈吧。
这时候天已经晴了有半个来小时了,偶尔还有点太阳出来了。赛道也比之前干了不少。 检录时,出发前,听到陆续有人放气的声音,于是我摸了一下前面东哥(袁永东,文儒站大师组一哥)的轮胎,果真胎压很低啊,于是我也果断放低胎压,相信高手的,不会错。检录,排队,鸣枪,出发。说好的休闲骑行赛,一起步,个个都抛到九霄云外,特别是高手们,毕竟是元的第一名奖励,相当地有吸引力啊。我是无所谓啦,我的目标是安全完赛,正常发挥21到30名应该差不多,也有块奖金哦。 水泥路拐过几个弯,大概五六百米吧,就到了胶园泥路了。马上速度慢了下来,出现了轻度的拥挤。前面的跑不动,好多人下来推,我也果断下车推,后面的也不得不停下来且等且走。毕竟雨停不久,泥巴显然干不了那么快,好多地方仍然是非常湿滑。之前我从没有玩过这样的赛道,所以好多地方都不敢骑,只能下来推车。对我来说,这些路段,推车要比骑车快。但据说有不少高手是全程都不用下车推的,那些家伙平时就经常拿这种路来训练的。佩服的五体投地。 第一圈,终于到了最艰苦的地方,我一看,那泥陡坡,又湿又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绝对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范围和能力范围。于是果断下车推。幸好推着还挺顺畅。连续2个这样的坡,都是推下去的。然后再上车再骑,骑了多米,转过一个弯,又是陡上坡,又下车推。这个坡我就没见人骑上去过。 最艰难的路段走完了,再拐2个弯就到了一个长下坡,坡底是水泥路。一上水泥路,仿佛获得新生,赶紧提速,抬头一看,距终点米。终于完成了一圈。
接下来的3圈仍然艰辛,该推的推,能骑的骑。
中间有过一次上坡推车感觉有点气喘不过来,想停下来休息,不过后来想想,我好不容易抢了个比较靠前的位置。保持下去奖金应该跑不掉啊于是咬牙坚持。结果后来还超了好几个,不过也被两三个超过。 当听到摇铃时,我知道,名次已经拉开,最后一圈只需坚持就行。冲刺阶段有些放松,但边上有人提醒说后面有人。于是鼓足勇气,站起来摇车冲刺。说实在的,今天这场赛,主要考技术,体力咱还有。冲过终点时,回头一看,果然后面就有一个人紧随身后。后面看成绩,只差2秒6。
比赛结束了,全身轻松。洗车,等成绩,等领奖金。因为只要完赛都有奖,看多少而已。排队到我时,发现也是14名,居然和前一天一样的名次。难道是巧合?想起我大学时的球衣号也是14,觉得14号真跟我有缘。 比赛结束了,大家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纷纷讨论心得与收获。我的收获主要有:1.如果有可能,一定要想办法跑过一遍赛道,做到心中有数,才知道根据自己的条件该上什么装备,该怎么分配体力。2.一定要谦虚,找机会多和高手学习,比如胎压,不同的路况选择不同的胎压。2.一定要控制自己,要冷静,尽量不摔跤,不受伤,能力范围内控制自己的速度。不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白癫疯医院白癜风治疗得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