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阅读时间:7分钟
01
介绍
01
他来了,经方班带着网课来了!
宅在家里也抵挡不了我们热爱学习的心
于是
时间:年3月22日周日晚8点
地点:腾讯课堂
讲题:浅谈经方药证
嘉宾:陈丰师兄
高糊也糊不住帅气
陈丰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级中医学5+3专业在读学生,医院儿科许尤佳主任;热爱经方医学,从年开始私淑黄煌教授,后跟诊岭南经方名家黄仕沛教授,旁参日本汉方及腹诊。
02
总论
02
伤寒论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谓药对症,喝口汤,药不对症,用船来装也。
药证是什么?
01
中医临床使用中药的指征和证据,是有效用药与安全用药的保证。
指征是见到什么病,用什么药。证据是凭什么能证明用药有效。
药证可以做什么?
02
药证可补充方证,需灵活加减,忌死板。
《伤寒论》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如此,医学源流论中有言“不可有方无药,不可有药无方”亦如此。
药证神奇在哪里?
03
以人为研究对象,药证的出现常常体现体质特点。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尊荣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主治失精家,金匮要略中对体质的描述就相对较多。相对而言,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在急性病中出现时,体质特点并非重点考虑因素,而在慢性病或杂病的治疗中,体质需要被考虑。
神奇药证在哪里?
04
药证客观:有是证必用是药,用是药必见是效。有是证,则用是药;无是证,则无是药。
药证可验:徐灵胎:“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
药证严谨:桂枝汤中芍药加倍,即为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中芍药去除,则为桂枝去芍药汤。
经方药证又是什么?
05
张元素:“仲景药为万世法。”经方药证是最为标准、可学性最高的药证。
经方药证非机械性:仲景治疗腹痛常用芍药,然而在临床中发现,有时芍药的应用反而会引起腹泻。其他方剂如大建中汤,吴茱萸汤,大承气汤,附子粳米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中并不含芍药,但仍有治疗腹痛的效果。
伤寒论太阴病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观之可得,芍药大黄性可近,芍药别名小大黄有其道理,应用芍药的时候也要注意。尤其在寒性腹痛,芍药是禁忌的。
注:张仲景惯以药名证,尤有所指,一般而言,“柴胡证”尤指小柴胡汤、“桂枝证”尤指桂枝汤、“百合病”尤指百合地黄汤。
做人可以没有原则
研究药证不行
1、最大量原则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某个药物用量最大的方剂,往往可以视为此药物的药证。
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用至五两,其条文中的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为桂枝的主要药证。
2、最简方原则
当一个方中用药很少时,其主治往往可以总结为这味药的药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甘草汤只有桂枝和甘草,故此条也可看作时桂枝的一个主要药证。
3、量证变化原则
①黄芪
黄芪在金贵要略的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用量较多,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治黄汗,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桂枝加黄芪汤用量较少,桂枝加黄芪汤主治黄汗之病,两胫自冷。由此观之,黄芪用量与汗出量多少有关。
②葛根
黄芩黄连汤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其中葛根用量最大。葛根汤中葛根用量相对减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有下利,葛根汤主之。由此观之,葛根用量与下利有关。
4、味证变化原则
四逆散加减名方有:清肝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血府逐淤汤。
以理中汤为代表,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等则是由理中汤加减变化而成。
5、频率原则
在某味药的类方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方,即有可能含有此药的适应症。
柴胡类方中,柴胡黄芩配伍治疗的疾病,患者一般会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PS:讲座现场截图
03
各论
03
(向上滑动启阅)
_麻黄的药证
桂枝的药证
药证的概括
主治黄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1.一般而言,少阴病不用麻黄。
2.药证的来源,让我们根据最大量原则推测:越婢汤,大青龙汤中麻黄均为六两。所以你懂!)
主治气上冲:
(根据最简方原则和最大量原则可推。)
1、上冲感
2、搏动感
3、伴随汗出
4、常伴随惊恐与痛觉敏感
适用体质
1、壮实而不易出汗
2、对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不敏感
3、睡眠踏实不易醒
4、体液排出较少
5、身体较好,无心脑血管等基础病,年龄较大或者久病者不适宜
(可以从脉象上鉴别:麻黄的脉不会很弱,桂枝的脉不会很强。)
1、一般偏瘦而肤色白
2、易于出汗
有没有想到黛玉小姐姐?
3、容易出现悸动感、上冲感
4、易于兴奋、惊恐
5、脉弱
6、桂枝舌:
舌淡红或黯淡,苔薄白
慎用体质
1、易兴奋、易出汗体质
2、易于失眠、坐卧不安者,尤其在调节慢性病时慎用
3、营养状态差、BMI过低者
4、内热重、上部充血明显者
5、窦性心动过速
(半夏麻黄丸可治疗心悸,现代研究认为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
6、体液丢失过多者,因其水液不足,体质虚弱,不宜用
1、口干、舌燥明显者
2、上部充血症状显著者
3、舌苔黄厚腻者(经配伍可用)
桂枝汤的舌苔黄腻不宜用,配伍大黄也许可以(桂枝加大黄汤)
4、易于呕吐及呕血者
5、痰多而黄、粘稠者
4、脉滑而实者
内部有热,有痰等
用量的决策
1、急症与慢性病急症短期内可用大量麻黄分多次服,直到汗出病情缓解。慢性病如皮肤病可以应用麻黄,但是剂量一般要控制。
2、急性病方证优先,慢性病体质优先。
3、是否量越大越有效目前仍有争议
4、常规的用量
普通体质9-12g,小孩子要减半或三分之一左右
1、桂枝还是肉桂?
上冲感强多用肉桂,五苓散中多用肉桂。黄煌教授多齐用,调节用量。
2、配伍很重要
3、方越简、量越大
4、临床的有效剂量
本次的经方班就到此落下帷幕啦
相信在场的小伙伴们都学到了很多呢
想知道经方班的后续情况吗
那么请继续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