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科普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文章来源:窦性心动过缓   发布时间:2016-12-25 14:52:12   点击数:
  

每一腧穴均有其主治特点,但从总体上分析,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一定的规律性。现将腧穴的主治特点及规律分布如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一)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如眼区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周围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经穴均能治疗胃痛;膝关节周围的鹤顶、膝眼等奇穴均能治疗膝关节疼痛;阿是穴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的病痛等。

(二)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有远治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反映。

(三)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有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内关可治心动过缓,又可治心动过速。又如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穴既可使原来处于迟缓状态或处于较低兴奋状态的胃运动加强,又可使原来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状态的胃运动减弱。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主要指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一)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如《灵枢·杂病》记载:“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实践表明,同一经脉的不同经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均可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说明腧穴有分经主治规律。根据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另外,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任脉和督脉经穴既具有各自的分经主治规律,同时又在某些主治上有共同点。如任脉穴有回阳、固脱及强壮作用,督脉穴可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且两经腧穴均可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总之,十四经腧穴的分经主治既各具特点,又具有某些共性。

 手三阴经

经名本经主治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太阴经肺、喉病胸部病手阙阴经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经心病

  手三阳经

经名本经主治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咽喉病、热病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眼病、耳病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神志病

 足三阳经

经名本经主治二经相同三经相同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肠胃病神志病、热病足少阳经侧头、耳、项、胁肋、胆病眼病足太阳经后头、项、背腰、肛肠病

  足三阴经

经名本经主治二经相同三经相同足太阴经脾胃病腹部病、妇科病足厥阴经肝病前阴病足少阴经肾、肺、咽喉病

任督二脉

经名本经主治二经相同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关系密切,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经病,躯干部腧穴均可治疗相应、邻近脏腑疾病等。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与气街、四海的功能相关。

分 部

主 治

头面颈项部

前头、侧头区

后头区

项区

眼区

鼻区

颈区

局部病、眼、鼻病

神志病、头部病

神志、咽喉、眼、头项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

胸腹背腰部

胸膺部

胁腹部

少腹部

肺、心(上焦)病

肝、胆、脾、胃(中焦)病

前后阴、肾、肠、膀胱(下焦)病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在哪
怎么样治疗白癜风好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exm.com/jbby/4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