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最新数据表明:
我国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患者中,66.7%为阵发性房颤,29.3%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仅4%为初发房颤。
不管是哪种房颤患者所吃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大多是如下几类:
64.3%服用胺碘酮:
胺碘酮(可达龙)
临床应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可用于各种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早搏等。由于不良反应明显,仅用于顽固性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无明显致心律失常作用,但肝、肺、甲状腺、皮肤副作用较强。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光敏性皮炎、角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反应、肺纤维化。
31.1%服用普罗帕酮:
普罗帕酮:(心律平)
临床应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室上性和室性早搏,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等。
3.7%和0.8%服用索他洛尔和莫雷西嗪:
索他洛尔:与胺碘酮相似,抑制室性心律失常,早搏,预防房颤。但致心律失常作用较强,没有明显改善生存作用。
而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房颤患者中,医生处方停药率较高。
其中在停用胺碘酮的患者中,75.7%为处方停药,17.0%为自行停药,3.0%因药物无效停药,仅有4.3%因出现不良反应停药。
研究者认为,高处方停药率反映了当前房颤治疗领域缺乏理想药物。
调查显示,在2年随访期间,服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和莫雷西嗪的心房颤动患者停药比例分别为28.8%、25.1%、14.2%和32.4%。
出现胺碘酮不良反应的患者中,56.3%为甲状腺功能异常,12.5%出现心动过缓,6.2%出现间质性肺炎及肺间质纤维化,消化道反应、皮疹、转氨酶升高等均为散发病例。
该研究一共选取年1月至年12月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中曾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例。(部分资料参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洋洋兔等。)
既然药物都是饮鸩止渴的,临床上没有好办法,那咋办?还好,北京行善堂心脏专科中医诊所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填补了这一空缺。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详细了解它!
哪里治白癜风最好土方治白癜风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