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急诊内科邀请外院专家业务交流活动在行政楼会议室再次开讲。此次活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志军,就“起搏器植入术的适应症和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方案”与院内医生进行了学习分享。
孙志军主治心律失常、心衰及高血压,在该领域造诣颇深。授课中,他介绍: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约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国内患者数量超过了欧美国家总和。
房颤合并快速心室率时会导致心输出量的降低,尤其对于左心室肥厚或左心室顺应性降低的患者心输出量下降更为明显,从而引起低血压和肺淤血,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同时,孙志军以临床中两例房颤及心衰典型病案为例,抽丝剥茧,循序渐进的将慢心室率心房颤动的定义、发生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治疗后随访等规范化诊疗步骤及起搏器的植入时机选择等内容为大家进行了认真梳理,使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随后,院脾胃脑病科医生张新利就“窦性心动过缓伴阵发性房颤”一典型病例和大家进行了分享。该患者长期窦性心动过缓、反复心悸、乏力、头晕不适,于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心悸症状加重,完善心电图示阵发性房颤,心室率66次/分,予口服药治疗矛盾,结合其年龄较大,易致脑栓塞可能性大,暂不予口服抗心律失常,根据指南所示予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出院返家。结合孙主任所述,此人正符合口服药物治疗,并不符合起搏器植入的标准。
张新利介绍: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在老年人具有很高的发病和死亡率。引发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高龄、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摄入咖啡因、缺氧、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等。突发的快房颤因为伴随明显症状,容易引起人们重视。但慢性房颤因为患者身体已经耐受,往往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往往为大家所忽视。然而不论任何类型的房颤,危害都是一样的。房颤对人体危害极大,应早发现,早治疗。
会议尾声,与会各级医师结合病例讨论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提问,科主任宋莉红及孙志军副主任从多角度出发为大家进行了解答,并对老年人房颤的特点再次进行了详细讲解,讨论问题在热烈而有序,衔接紧凑中进行,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医院赞赏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