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图文版

文章来源:窦性心动过缓   发布时间:2020-11-5 23:43:48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的最佳方法 http://m.39.net/pf/bdfyy/

(一)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

1、多发性硬化:引起神经纤维的复盖物(髓鞘,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即髓鞘由施旺细胞和髓鞘细胞膜组成。其作用是绝缘,防止神经电冲动从神经元轴突传递至另一神经元轴突。)破坏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也称为轴周性硬化性脑炎(encephalitisperiaxialisscleroticans)。脱髓鞘(破坏正常健康髓磷脂组织的炎症过程)斑块分散于中枢神经系统。这种斑块阻碍神经传递神经系统信号(神经传递)的能力并引起广范围的神经学症状。针对髓磷脂组织的自身抗体被认为是这些脱髓磷脂斑块形成的主要因素。现在认为,MS可能是在某些有自身免疫病遗传倾向的个体中,由微生物、化学品或个人环境中的某物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

该病是以病灶播散且多发,病程常有缓解与复发为特征。起病常在成年早期,但近年来也有较多儿童病例的报告,女性多于男性。由于脑和脊髓内存在着多灶的脱髓鞘斑块,临床上常表现为神经系统多部位的功能障碍。目前认为本病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多灶的脱髓鞘斑。主要见于视神经内、脑室周围白质及脊髓。斑块多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常围绕静脉分布。在临床上分为良性型、复发-缓解型和慢性进展型3种类型。此病可引起视神经炎、葡萄膜炎、眼外肌病变等眼部异常。本病的典型病程是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生。每一次复发均遗留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轻度升高或为正常,常为转化型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升高;70%~90%病例免疫球蛋白可增高;90%病例可见少克隆IgG带(琼脂凝胶电泳);患者血清常可检测到高滴度抗髓磷脂(myelin)抗体及抗髓磷脂相关糖蛋白(MAG)抗体;于病情复发或恶化期血清可测出抗髓鞘碱性蛋白(MBP)抗体。其他检查包括:淋巴细胞细胞、免疫球蛋白、脑脊液IgG/白蛋白比值、脑脊液游离型髓鞘碱性蛋白及其抗体、脑脊液结合型髓鞘碱性蛋白及其抗体、脑脊液蛋白电泳、脑脊液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清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一些病毒抗体(如风疹病毒抗体、带状疱疹病毒抗体)的出现,支持此病的诊断。

2、弥散性硬化(diffusesclerosis):一种亚急性或慢性广泛的脑白质脱髓鞘疾病。又称希尔德病(Schilderdisease)、巴娄病(Balodisease)病、弥漫性硬化、弥漫性轴突周围性脑炎、同心圆性硬化或同心层型轴周性脑炎。本病是发生于幼年或少年期严重多发性硬化(MS)的变异型。病理改变为大量脱髓鞘发生于大脑,可为多灶性或者是单一的大病灶。特征性病灶为一较大、边界清楚、非对称的髓鞘脱失灶,病灶常累及整个脑叶或者一侧大脑半球、典型的通过胼胝体影响至对侧。有时双侧半球对称性受累。脑白质病变常以一侧枕叶为主,界限分明。视神经、脑干和脊髓也可发现与MS相似的病灶,新鲜病灶可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反应,晚期胶质细胞增生,也可见组织坏死和空洞。Balo同心圆性硬化(concentricsclerosisofBalo)较少见的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其病理特点是脱髓鞘与正常髓鞘保留区相间,形成整齐的同心圆形,状如树木年轮故名。镜下可见小静脉周围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病变分布及临床特点与多发性硬化相似。

幼儿或青少年期发病,男性较多,无家族性。病程类似急性MS,多呈亚急性、慢性进行性恶化病程,停顿或改善极为罕见,极少缓解-复发。极少数病例可在多年内病情停止进展,或者在一定的时间内病情得以缓解。主要表现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肢体瘫痪。体温正常或轻度增高,患者沉默寡言、淡漠、反应迟钝、发呆、重复言语及幻听等,尿便失禁多见,值得一提的是某些患者意识清楚也出现尿便失禁。视力障碍可早期出现如视野缺损、同向性偏盲及皮质盲等,也常见痴呆或智能减退、精神障碍、皮质聋、不同程度偏瘫或四肢瘫和假性延髓性麻痹等,也可有癫痫发作、共济失调、锥体束征、视盘水肿、眼肌麻痹或核间性眼肌麻痹、眼球震颤、面瘫、失语症和尿便失禁等。查体可见一侧或两侧病理反射,并可出现吸吮反射、掌颌反射等。重者呈去皮质状态,多在数月或几年内死亡。

CSF改变与慢性复发性MS相似,但常无寡克隆带。CSF常发现大量碱性髓鞘蛋白。脑活检对诊断本病十分可靠。

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检查CSF改变与慢性复发性MS相似,但常无寡克隆带。CSF常发现大量碱性髓鞘蛋白。(2)患者也可检测到抗MAG抗体等MS中出现的自身抗体,其他血液免疫学检查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3、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神经根水肿和髓鞘破坏为特征的一种罕见自身免疫疾病。这就引起了运动器官(尤其是双臂和腿)无力、麻痹和受损。还有感觉缺失,引起麻木、刺痛和烧灼的感觉。运动和感觉受损常见于身体双侧。CIDP的严重性可分为轻度和重度。该病可侵袭任何年龄组,且可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发作。

该病发生过程会有差异,有些患者会出现固定模式的症状,而另一些患者的症状时发时消。最严重症状往往出现于症状出现或消失后数月以后。该病区别于其他类似的脱神经髓鞘疾病的一个特征是在发作前3~4个月没有典型的病毒感染。

4、Guillain-Barré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吉兰-巴雷综合征)

系与感染及(或)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的一种多发性神经根(神经根是指周围神经与脑或脊髓的连接部,是人体各种反射调节必须要经过的部位。每一对脊神经都有一对前根和一对后根,前、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为脊神经。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及周围神经病变,以进行性、对称性和弛缓性肢体瘫痪为特征。也称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acuteinflammatorypolyradiculoneuritis)或神经根神经炎(radiculoneuritis)。但研究显示与空肠弯曲菌、肺炎支原体、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等其他多种病毒感染有关。

GBS多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型多发性神经根病(AIDP),可累及各年龄患者。该型症状出现较快,常在数天内发病,也可呈暴发性。最常见的表现是进行性、上升性、弛缓性瘫痪,伴轻至中度感觉障碍,或者伴有脑神经麻痹(呈下降型),严重患者可发展为延髓麻痹,并导致严重并发症。严重者24~48h内发生呼吸肌麻痹。

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半数以上病儿中性粒细胞增高,危重病例多见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血气分析,血气分析可以了解呼吸功能和呼吸性酸中毒情况。应定时进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3)自身抗体检测,GBS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抗神经节苷脂GM1、GM2、GD1a、GD1b及GQ1b的抗体。许多学者就是否这些抗体与GBS亚型存在相关性作了研究。除了GQ1b抗体确定与MFS密切相关外,其他GBS临床亚型及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尚未完全确定。双份血清抗神经抗体≥4倍增高的阳性率约75%。人周围神经磷脂蛋白(P2蛋白)抗体阳性对本病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4)抗体及其可能相关的GBS亚型,约30%AIDP患者出现GML抗体;中国AMAN患者中GD1a抗体具特异性,但其敏感性为60%-70%;90%的MFS患者出现GQ1b抗体;GD1a抗体阳性者与空肠弯曲杆菌前驱感染相关,可出现快速进展,非常严重的肌无力(以远端肌群为主);GDla及GM1b抗体阳性的患者要警惕延髓麻痹的发生。(5)脑脊液检查,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本病特征之一,患者发病数天后蛋白含量开始上升,蛋白含量最高峰在发病后4~6周,多数病人细胞数正常,脑脊液中可见寡克隆区带。

5、Bickerstaff脑干脑炎(Bickerstaffbrainstemencephalitis,BBE)和MillerFisher综合征(MillerFishersyndrome,MFS)

两者均为罕见的脱髓鞘炎性疾病,以急性进行性、相对对称性眼外肌麻痹和共济失调为共同特征,并多有前驱感染(主要为空肠弯曲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前者常表现为意识障碍和/或锥体束征阳性,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后者则呈现腱反射消失,提示与外周神经病变相关,被认为是GBS的临床亚型。因两者GQ1b抗体皆为阳性,且与GBS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有相似之处,诸多文献提示这三者之间存在连续性,近年有些学者提出了“抗GQ1b抗体综合征”的概念。

实验室诊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前4周内有前驱感染,脑结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血清GQ1b抗体阳性。若患者表现有BBE、MFS或其他抗GQ1b抗体综合征亚型的临床特征(如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型GBS、咽-颈-臂综合征、BBE/GBS、MFS/GBS),同时伴有灵敏度和特异性皆高的血清GQ1b抗体,即可诊断为“抗GQ1b抗体综合征”。

BBE和MFS的治疗基本参考GBS。MFS一般可自然恢复且预后良好。但若进展为GBS或出现BBE的症状,由于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和或严重的轴索变性,需要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置换。BBE虽有意识障碍和严重神经受损及少数死亡病例,但总体预后较好。

6、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motorneuropathy,MMN):即多灶性脱髓鞘性运动神经病,一种以运动神经受累为主的慢性多发性单神经病,为罕见的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非对称性肢体无力,以远端受累为主。电生理特征是在运动神经上存在持续性多灶性传导阻滞。

该病可能与空肠弯曲菌感染有关,可能空肠弯曲菌的脂多糖成分(LPS)有诱导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产生的作用。至少有两点证据表明本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一是部分患者血清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升高,二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免疫抑制药(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和环磷酰胺)治疗有效。

本病好发于20~80岁,多见于男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非对称性肢体无力,以远端受累为主,可有很轻的感觉障碍,常伴肌萎缩,肌萎缩与肌无力不平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上下肢均可受累,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少数患者可有一过性的肩部疼痛和轻度的感觉异常,但无肯定和恒定的感觉障碍。

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激酶轻度或中度升高,脑脊液可见高滴度抗GM1抗体阳性。周围神经活检是对周围神经病进行鉴别诊断的一项重要实验室检查手段。神经肌电生理检查:显示其特征性的改变为持续性、多灶性、部分性运动传导阻滞,后者是指在肢体的近端和远端选择两点,分别刺激运动神经,所产生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面积降低,下降幅度多大于20%,有时可高达70%以上,且不伴异常短暂分散相。传导阻滞可同时发生于多条周围神经或同一条神经的不同节段,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容易检测到传导阻滞。

应与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CIDP)、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或SMA)等疾病相鉴别。

本病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继之以维持量口服,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获得改善,血清GM1抗体滴度明显下降。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MMN也有较好疗效。本病预后相对良好。多数患者病情缓慢发展,一些患者常因肌无力而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可有不同时段的平台期和自发缓解期。

7、副瘤性神经综合症(paraneoplasticneurologicalsyndromes,PNS)

简称称副瘤综合征,系由神经系统以外的癌肿引起的非转移性神经系统疾病。这是由癌肿所产生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抗体、激素、多肽等物质引起的神经系统疾患。病变可累及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相关肿瘤是小细胞肺癌(SCLC)、乳腺癌和卵巢癌。

该类疾病患者血清可检出多种抗神经细胞靶抗原(如Hu、Ri、Yo、CR2、Ma、Amphiphysin、Tr(DNER)、PCA-2等)的自身抗体,它们在肿瘤被发现之前数年就可出现于患者血清,患者往往因出现神经症状就诊。

8、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encephalitis,AE)一组针对神经元细胞突触受体的免疫反应所致脑病,临床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近事记忆障碍等多灶或弥漫性脑损害为主要特征。

本类疾病患者主要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近事记忆力下降、癫痫发作、言语障碍、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意识水平下降与昏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一般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迅速进展出现多种症状。部分患者以单一的神经或精神症状起病,并在起病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进展出现其他症状。不自主运动在抗NMDAR脑炎中比较常见,表现为面部的不自主运动、肢体震颤、舞蹈样动作,甚至角弓反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泌涎增多、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中枢性发热、体温过低和中枢性低通气等。患者可有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快速动眼睡眠期行为异常、日间过度睡眠、嗜睡、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等。

根据患者血清内检出的不同的抗神经元细胞表面突触蛋白的自身抗体和相应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抗NMDAR脑炎、抗体相关的边缘性脑炎、其他自身免疫性脑炎综合征3种主要类型。

实验室检查:腰椎穿刺压力正常或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数轻度升高或正常,少数超过×10/L,脑脊液细胞学多呈淋巴细胞性炎症,偶见中性粒细胞、浆细胞。脑脊液蛋白轻度升高,寡克隆区带可呈阳性。血清和(或)脑脊液抗神经抗体检测是主要的确诊实验,常见抗神经元突触自身抗体包括NMDAR、LGI1、GAD、AMPAR、GABAbR、Caspr2、IgLON5等。神经影像学或电生理异常:MRI边缘系统T2或者FLAIR异常信号;或者PET边缘系统高代谢改变,或者多发的皮质和(或)基底核高代谢;或者脑电图异常:局灶性癫痫或癫痫样放电(位于颞叶或颞叶以外),或者弥漫或多灶分布的慢波节律。

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对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的症状治疗、支持治疗、康复治疗。合并肿瘤者进行切除肿瘤等抗肿瘤治疗。本病总体预后良好。大约80%的抗NMDAR脑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合并小细胞肺癌者,预后较差。

9、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optica,NMO):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其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失明,在其前或其后数日或数周伴发横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后来本病被称为Devic病(或综合征)。资料显示NMO占所有脱髓鞘病的1%-22%,在非高加索人比例稍高。该病有可分为单时相病程NMO和复发型NMO,前者约占10-20%,多见于欧洲,病变仅限于视神经和脊髓,视神经炎多为双侧同时受累,且与脊髓炎同时或相近(1个月内)发生,神经功能障碍较复发型NMO更重,但生存期较长;后者占80%-90%,多见于亚洲,初期多为单独视神经炎或单独脊髓炎,仅约10%的患者首次发病视神经脊髓同时受累。欧洲神经病学联盟(EFNS)将一组潜在发病机制与NMO相近,但临床受累局限,却不完全符合NMO诊断的相关病变定义为视神经脊髓炎谱失调(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s,NMOSDs)

抗NMO抗体的靶抗原AQP4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水通道蛋白,位于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上,AQP4是NMO-IgG的主要目标,这解释了NMO的病灶主要位于视神经及脊髓。AQP4的自身抗体通过血脑屏障中可通过的部分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立即遇到星形胶质细胞并导致细胞依赖的细胞毒性反应,星形胶质细胞足突被NMO-IgG和补体降解,继而活化的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起产生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等造成血管和实质损伤,最终导致包括轴索和少突胶质细胞在内的白质和灰质的损伤。

NMO主要有视神经和脊髓两大组症候,部分患者合并有脑干损害症状。大约一半的病人以孤立视神经炎起病,其中20%的病人双侧视神经炎;一半的病人以孤立的脊髓炎起病;10%的病人视神经及脊髓同时受累。

本病视神经炎的症状为眼痛、视力下降或失明、视野缺损。可单眼、双眼间隔或同时发病。本病脊髓炎症状以横惯性脊髓损害较为多见,包括有脊髓相应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型深浅感觉、运动障碍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神经根性疼痛、痛性痉挛,Lhermitte征,高颈段受累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症候。本病脑干的病变表现为顽固性呃逆、恶心、呕吐等延髓颈髓交界区受累症状,此表现在NMO中相对特异,有些病例为唯一首发表现。②间脑病变可出现嗜睡、困倦、低钠血症等。

实验室检查:急性期脑脊液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较常见,约13-35%患者细胞数大于50/mm3。46-75%患者脑脊液蛋白升高。小于30%的NMO患者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可阳性。血清抗NMO抗体(IgG)是NMO血清标志物,是鉴别NMO与MS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需反复检测。此外,NMO患者NMO抗体(IgG)强阳性则其复发可能性较大,其滴定度有可能作为复发与治疗疗效的评价指标。实验方法不同阳性率不同,NMO患者血清抗NMO抗体(IgG)阳性率大约50-75%。至今最敏感的方法是细胞转染免疫荧光法。

约40-60%的NMO患者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抗SSA/SSB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甲状腺相关抗体,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

急性发作/复发期治疗可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浆置换、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或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激素冲击治疗收效不佳时,可选择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

缓解期不宜突然停药,对于急性发作后的复发型NMO及NMOSDs同时合并血清NMO-IgG阳性者应早期预防治疗。目前的方案有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美罗华,米托蒽醌,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及强的松。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与利妥昔单抗是最常用的长期预防性药物。干扰素、那他珠单抗及芬戈莫德可能会加重NMO病情。

复发型NMO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发病年龄较晚、首次发作脊髓炎时运动障碍不重、伴发自身免疫疾病、疾病最初两年复发频率高。

10、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一种神经-肌肉接头(突触)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横纹肌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全身其他部位和组织也可受累。其特征是受累的横纹肌肌力低下,易疲劳,短期内反复收缩后肌力迅速降低,休息后症状有所减轻,对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有效。目前认为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及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是其主要发病机制。胸腺则是激活和维持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遗传及环境因素也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密切相关。

MG起病隐袭,常在劳累、感染、外伤或精神创伤后发病或加重。本病症状为骨骼肌无力和异常疲劳,症状具有波动性,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MG可分为3型。眼外肌型(临床上最多见,首发症状为上睑下垂,常从一侧开始,然后波及另一侧,可转变为其他临床类型)、延髓肌型表现为咀嚼无力,咽下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咳嗽排痰无力)和全身型(病变累及全身骨骼肌。有突出的四肢无力,还可有抬头、转颈、耸肩无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重者被迫卧床)。部分MG病例可自然缓解,多数病例迁延数年至数十年不愈,并常有病情波动。大部分病例伴发胸腺增生或胸腺瘤,少数病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1)血清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80%以上阳性,眼肌型的抗体滴度低。发病初期往往为阴性,且早期抗体水平与病情无明显关系。重症肌无力眼症状者,若此抗体不高则多为单纯眼型,一般无需手术;若很高则可能为全身型早期,越早行胸腺摘除术疗效越好。(2)合并胸腺瘤者可检出横纹肌抗体。(3)周围血淋巴细胞功能测定提示T细胞功能减退,B细胞抗体分泌能力亢进。(4)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对个别诊断困难的患者可作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若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皱襞减少、平坦,突触上的AChR数目减少则可确诊MG。(5)其它辅助检查,新斯的明试验0.03~0.04mg/kg(新生儿每次0.1~0.15mg)肌注,比较注射前后半小时各受累肌群的肌力的变化,肌力明显改善者有助于MG的诊断。为对抗新斯的明的M-胆碱能不良反应(瞳孔散大、心动过缓、流涎、多汗、腹痛、腹泻、呕吐)可同时或备用肌内注射阿托品。观察时间较长,易出现肠绞痛等副作用,但药源充足。应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选择。(6)成年MG患者可检出抗横纹肌抗体(抗titin抗体),60岁以上患者该抗体阳性率可达55%。

11、僵人综合征(stiffmansyndrome或stiffpersonsyndrome,SMS或SPS):一种罕见的严重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也称为Moersch-Woltmann综合征。以躯体中轴部位为主的肌肉进行性僵硬伴阵发性痛性痉挛为特征。

多散发,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年龄13~30岁,以隐袭起病,缓慢进展多见。累及躯干、颈、四肢的轴性肌肉,拮抗肌同时受累,肌肉呈持续性或波动性僵硬和阵发性痛性或无痛性痉挛,外界刺激或情绪因素可使之加重,患者因此痛苦、惊叫、出汗、呼吸困难。肌肉强力收缩使关节固定,似“破伤风样或大力士样”,严重时可致骨折。头颈部肌肉受累出现张口困难,颈部紧箍感,转颈困难,面部表情障碍,吞咽困难,言语不清,但脑神经不受累及。胸腹肌僵硬可至呼吸困难,板状腹,足伸肌收缩过强时可见足趾背屈,足内翻,椎旁肌收缩使脊柱前突。睡眠或肌松剂可使肌僵硬缓解或消失。无感觉障碍及锥体束征。患者常合并精神症状,如抑郁、恐惧,但智能正常。1型糖尿病常出现于该病。

实验室检查:一般常规化验正常,血清肌酶正常或轻度升高,尿肌酸可能升高,血清及脑脊液中抗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阳性有助诊断(约80%患者血清抗GAD65抗体高滴度阳性)。脑脊液白细胞、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可轻度升高。少数副瘤性患者(约占5%)抗amphiphysin抗体阳性。

12.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MyasthenicSyndrome,LEMS):又称肌无力综合征,这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病的自身抗体直接抑制了神经末梢突触前的电压门控钙通道(VGCC),阻滞钙离子传递,造成神经冲动所致的ACh释放减少,产生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导致了其肌无力症状。小细胞肺癌(SCLC)也表达功能性的VGCC,能诱导出抗VGCC自身抗体,因此半数LEMS患者与该肿瘤相关。非肿瘤性LEMS患者HLA-B8出现率明显增高,且有一种或多种器官(如甲状腺、胃或骨骼肌)特异性自身抗体。

实验室检查,此类患者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一般不增高,约34%的肌无力综合征患者有器官特异性抗体。血清肌酶谱多正常。检测抗VGCC自身抗体对于诊断LEMS最有实用价值,阳性率约95%,而其对MG患者仅≤5%阳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LEMS的诊断有助于发现潜在肿瘤(小细胞肺癌)进行病因治疗。症状性治疗方面可以应用乙酰胆碱释放增强剂(如3,4-二氨基吡啶)。在上述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应用免疫抑制剂、血浆交换或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

(第八部分待续)

汪子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exm.com/jbzd/10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