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敬老院的院长叫郭春花,今年53岁。聊起她与敬老院的事,她说,她在敬老院已经干了17年。刚开始家里有一台磨面机,生意不错,县民政局要镇长找一个爱干净的女人,一个月开元工资。当时她想着只干几个月,就答应了。没想到一进来就干到了现在。她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依赖老人,所以一直也没想着要挣多少钱。3年前才开始涨工资,每月元。
她说,在敬老院,说话要轻一点,嘴巴要甜一点。17年了,她对自己一直要求:不叫姨父姨娘不开口。百人百心病,胃口都不同。敬老院以前一周给老人吃两三次肉,现在顿顿有肉。她每天都要挖空心思把饭菜做得让大家觉得好吃,不重样。有时老人要吃清淡的,“把土豆切得粗粗的,煮些拌汤。”她就按自己的方式给他们做,有时把肉切碎,有时切成条;肉得煮烂,包子稀饭得做得热热的。床单一周换洗一次。
敬老院里老人们的养老费用是农村低保的1.3倍,除了给他们发水果、牛奶和卫生纸,每月还给老人发40元钱,让他们出去买日常用品。有的老人爱吃粗粮,她就给他们买些荞面,做搅团。他们的衣服一年发一次,养老金月月都会打在卡上。他们得病报销后几乎花不了多少自己的钱。
她说,老人得哄,得双手捧着。跟他们聊天,不一定要大声喊。有时把声音放轻,他们反而能听清;声音太大了,他们会生气,不吭声。剩下的菜不能到房间里给哪一个老人添,要是去了,其他老人肯定就会不舒服,以为你偏心眼。她就到院子里,问谁想再加点菜就给谁加。她吃饭也在院子里,一边端着饭碗吃饭,一边转着问老人盐淡盐咸。
17年间,她送走了35个老人。第一次见到老人过世,吓得她手发抖。她给男管理员单文成打电话,结果他比她还胆小。没办法,她就强迫自己给老人洗脸、穿衣,就当他们是自己的老人。渐渐地,她的胆子就练出来了。
现在敬老院里看护着44个五保老人,其中健全老人28个,有16个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包括她,敬老院里只有7个工作人员,3个管理人员,3个护理人员,1个院长,有时顾不过来了院长也就成了护理人员了。
有位叫马生春的老人,现在已经过世了。他眼睛看不见,一辈子没成过家。他堂弟要把他接回去住几天,她就把院里养的鸡给老人送了两只,让他堂弟回去给老人做着吃。他一直爱吃她做的“面拌鸡”,但回来两天就去世了,没吃上。她为此心里难过了好几天。老人去世前还给堂弟安顿:他过世后让郭院长把孝戴上。他是把她当女儿了。
马有三85岁了,疫情期间不配合她的工作,就想出去转转。她就拍着他的肩膀说:“姨父,你把我饶了吧!这是国家的政策么。”有一回她想要辞职回家时,马有三就对她说:“娃娃,你让我们多吃几嘴可口的饭菜行吗?不管我能行,你得把你姨娘送走了,那是个可怜人,你得照看着!”
郭保全刚来养老院时心急得不行,来了一个礼拜,就要求被接回去。但住了两天很快又回来,接了两三回就再不想回去了。他说:“这里要热水有热水,要凉水有凉水,吃饭有人管,看病一分钱不花,还有这么方便的卫生间,回去干啥呢?”
70多岁的王怀珍一生不吃盐,所以每次做饭她都要单独给他盛出来。慢慢地,他就放心了,一直把银行卡让她锁着。
她还照顾着3个孤儿,一个她给介绍了对象。开始孤儿不同意,嫌女的年龄大,还有孩子。后来说通了,她就凑钱给他们买了台洗衣机,缝了两床被子。这个孤儿结婚后隔三差五给她打电话,让儿子喊她“奶奶”。
还有一个18岁,父亲去世早,母亲干活时出了车祸。他不让她给别人介绍自己是孤儿,觉得不舒服。他之前在外面打工时存了1.7万元,怕忍不住花了,就把卡给她保管着。
她常常半夜要去宿舍看几遍,不让他们锁门,生怕出意外。如果白天发现哪个老人不舒服,晚上她就要多跑几次。
“有一回我生病得了肺炎,去陕西西安住了一个月。回到敬老院后,看到老人们成群结队来看我,一个一个拉着我的手,问这个问那个,那时候眼泪就不停地流!十几年了,这个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哪一个不是我看着长大的?哪个老人绊倒了、哪个老人有病了,我都清楚。说起来,我不是回不去,是我不想回去。这世上的人离了谁都能活,关键是咋活呢。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让老人多吃一口可口的饭菜,让他们在养老院多住一天,这不但是老人的福分,也算我郭春花的福分。把关怀体现到,把人情和该尽的心尽到,让老人不要有无依无靠的感觉,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这其实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
郭春花就这么说着,4月的阳光暖暖地洒在敬老院的每个角落。
内容来源: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
原标题:《她们⑦丨郭春花与敬老院里她的“姨父姨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