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心动过速(atrialtachycardia,AT)简称房速,是一种由房性异位激动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起源点可来自心房的任何部位,且向整个心房呈离心性扩展。近年来对房速的诊治有更多新的认识。
分类与发病机制
通常分为自律性、折返性和紊乱性房速。自律性增高引起的房速:常见于心肌梗死、慢性肺部疾病、大量饮酒以及各种代谢障碍,洋地黄中毒,特别在低钾血症;折返性房速:多发生在手术瘢痕或解剖缺陷的邻近部位;紊乱性房速:即多源性房速,常发生于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老年人,易蜕变为心房颤动。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为了便于标测和消融,将其分为局灶性和大折返性房速。
房速通常起源心房内特殊解剖结构的部位,如界嵴、房间隔、心耳、房室环等。近年心电生理及射频导管消融研究发现;除心房内特殊解剖结构起源外,肺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等也是引起房速的起源点,少数在主动脉窦可标测到最早激动点,导管消融成功消除房速。
临床特点
发病时通常表现为心悸,多呈短阵或阵发性,症状轻重取决于房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有无基础心脏病等。可骤发骤停,持续数分钟至数日,也可呈反复或持续发作。可因体位改变、情绪改变、迷走神经张力变化等而发生改变。
心电图及心电生理检查
根据房速P波形态或向量分析,可大致判定房速的起源部位,aVL和V1导联的P波形态对鉴别右、左房房速的价值最大,II、III和aVF导联,正向P波,位于心房的上部,如:右房耳、右房高侧壁、左房的上肺静脉或左心耳;反之,位于心房的下部,如:冠状静脉窦口、下肺静脉等。房速的确切定位有赖于电生理检查、心内膜标测(包括三维标测)和导管消融术等。
局灶性房速与大折返房速:局灶性房速的心内标测显示起源点可位于心房内很小的区域,通常激动自该区域辐射传导,体表心电图等电位线仍然存在,而大折返房速等电位线通常消失。
局灶性房速与室上速的区别:房速与室上速的鉴别点主要在R-P的关系,室上速R-P间期常恒定,且较短,P波不易鉴别,而房速时R-P间期常不恒定,且较长。
房速与窦性心动过速的区别:心动过速突然发作或终止、3~4跳“温醒”或“冷却”现象支持房速的诊断,窦性心动过速常表现为频率逐渐加快或减慢,常发生于30秒至数分钟内。
一种快速电生理鉴别方法:心动过速时进行心室刺激(刺激周长较心动过速短10~60ms),前提是:心室刺激能够1:1夺获心房,停止刺激后,心动过速不被终止,最后一个心室刺激后的房室激动顺序是,“A-A-V”方式,就可诊断为房速;如果是“A-V”方式,则是房室结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可排除房速。
三维导航系统对房速的作用
运用心内超声及三维导航系统(CARTO、Ensit)发现:绝大多数房速的起源部位集中在心房某些特殊的解剖区域内:房间隔、右心房界脊、冠状静脉窦口、右心耳、三尖瓣环、上腔静脉及下腔静脉,左心房肺静脉口、左心耳和二尖瓣环。
房速的治疗策略
无症状房速可不干预或对因(包括上游治疗)治疗。急性发作的终止:β阻滞剂和维拉帕米,腺苷类、ⅠC类药物普罗帕酮等分别对不同机制的房速可能有效,对顽固性病例可试用Ⅲ类药物。食道调搏或直流电复律对非自律性房速有效。反复发作或持续房速:药物不理想可建议导管消融术。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速
不管房速的机制,均可导管消融其局灶起源点而得到根治,尤其是无休止房速的首选治疗方法。消融前寻找可重复的房速,应在房速条件下进行,诱发条件是确保标测靶点、判定消融终点和降低术后复发率的重要前提。
小结
近年来认为:房性心动过速可以起源心房的任何部位,还可以起源与心脏连接的大血管及韧带等,房速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与房扑、房颤等同时存在,且可为相同机制。诊断依赖心电图、电生理检查、三维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等,治疗主要药物及导管消融等。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